查看完整版本: [-- 非洲三国友谊行——记中国政府代表团访问索马里、加蓬、喀麦隆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8年08月 -> 非洲三国友谊行——记中国政府代表团访问索马里、加蓬、喀麦隆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蔡淑琴 黄成彬 1978-08-31 00:00

非洲三国友谊行——记中国政府代表团访问索马里、加蓬、喀麦隆

第6版()
专栏:

非洲三国友谊行
——记中国政府代表团访问索马里、加蓬、喀麦隆
新华社记者 蔡淑琴 黄成彬
七月底到八月中旬的非洲,阳光灿烂,繁花似锦。陈慕华副总理率领的中国政府代表团就在这个美好的时节,乘专机飞越万水千山,到非洲东部的索马里和中部的加蓬、喀麦隆进行正式友好访问。三国政府和人民,都以诚挚的友情亲切地接待了中国人民的友好使者。
兄弟情谊深
索马里是这次中国政府代表团访问的第一个国家。大家都记得,中国同索马里有上千年的友好联系,早在明代中国的著名航海家郑和曾率领船队,四次访问过索马里的沿海城市摩加迪沙、布拉瓦和朱巴等地,在中、索之间开辟了一条从太平洋到印度洋的友谊航道。一九六四年,敬爱的周总理应邀对索马里进行友好访问。著名的中国对外援助的八项原则,就是周总理访索时在摩加迪沙群众大会上的讲话中宣布的。近几年来,索马里总统西亚德曾三次访问中国。现在中国政府代表团又满载着中国人民的友谊到索马里正式友好访问。自从代表团抵达索马里以后,每天都象生活在自己家里一样。
在到达的那天,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市变成了一个友谊的海洋。陈慕华副总理和代表团全体成员,在机场上受到了索马里副总统伊斯梅尔和数千名载歌载舞的群众的热烈欢迎。从机场到宾馆的数公里的大道两旁,站满了欢迎群众,他们敲起非洲鼓,跳着民族舞蹈,举着中、索两国国旗、华主席和西亚德总统的画像,高呼“中索友谊万岁”、“中国人民是兄弟”等口号。特别使人感动的是,用中国话唱的《东方红》的歌声,不断在机场和城市上空回响,歌声是那么纯正、自然和激动人心,就象是在北京常常听到的那样。
八月一日下午,代表团来到索马里第二大城市——北部的哈尔格萨访问。全市居民几乎倾城出动。从机场到宾馆七公里长的大道变成了“友谊长廊”,大道两旁站满了男女老少市民,他们一面挥动着索、中两国国旗和鲜花,一面不断高呼:“希那”(中国)、“瓦勒亚娄”(兄弟)。当天傍晚,哈市下了一场大雨,主人告诉中国客人说,“这是贵客光临的吉兆”。原来这里的居民总是把哈尔格萨和水联系起来,并把水和两国人民的友谊联系起来。据索马里朋友介绍,哈市地处北部山区,历史上一直严重缺水。一遇干旱,牲畜成批死亡,人们被迫离乡逃荒。殖民主义者在这里统治了八十多年,始终不能解决水的问题,而且断言哈尔格萨没有地下水。一九六九年,中国水文地质工作者应邀来到这里,开始进行大量的勘察,包括对地面植物生长情况的调查。为了观察水流情况,一位中国同志曾在溶洞中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出来时满身都爬满青蛙。最后,终于在一棵大乔木(干旱的沙漠地带一般只生长骆驼刺这类灌木,而没有乔木)附近,穿过不蓄水的玄武岩层找到了古河道,找到了水,而且水源充足。后来中、索两国职工合作建成了哈尔格萨市供水工程。哈市从此有水了!居民们称颂它是“友谊之水”。从一九七三年起,哈市供水量不断增加,水质良好。一九七四和一九七五两年,索马里西北地区大旱,大部分地区水源枯竭,但哈尔格萨市一直不缺水。正因为有了水,这个城市的人口几年来增加了一倍。如今人们再也不要背井离乡,而是奔水而来了。
索马里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兄弟情谊,不仅在北部地区,而且在南部地区也充分表现出来。当中国代表团访问南部港口城市基斯马尤时,特地去参观了城市以北六十公里处赤道线上耸立着的一块赤道碑。这个作为地理标志的赤道碑周围,平时十分清静,代表团到达这天,热闹得象过节一样,有鲜花结成的花环和棕叶、芭蕉叶扎成的牌楼。赤道上空直射下来的阳光把大地上的一切照得更加透亮。当陈副总理到来时,人群早已挤满碑周围,主人捧出刚砍下来的大椰子献给中国客人,让大家痛饮清凉甘甜的椰子水。两位老年妇女特意前来看望中国的女副总理,同她热烈拥抱。
悠久的友好联系和反帝、反殖、反霸的共同斗争,把中、索两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访问期间,索马里艺术家们为代表团演唱了歌颂索、中友谊的歌曲,还演出了一些活报剧,其中一个活报剧只有四个演员出场,仅用十几分钟时间就把亚非拉人民协力痛打俄国熊的情景,表现得淋漓尽致。索马里全国上下对苏联霸权主义的同仇敌忾,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真正的朋友
八月五日,中国代表团乘专机横跨非洲大陆从印度洋沿岸的索马里来到大西洋畔的加蓬访问。中午,飞机从几千米的高空逐渐下降,准备在利伯维尔着陆。白云下面是一望无际的森林。城市好似绿色地毯上的团团白花。这是森林覆盖国土百分之八十五的加蓬。
加蓬是个古老而又年青的国家,在奥果韦河岸曾发现过公元前七千年前人类使用的劳动工具。从十五到十九世纪,加蓬是西方殖民主义者贩卖黑奴的重要场所之一。每年都有上万的黑奴被运往美洲换取蔗糖、棉花和烟草。首都利伯维尔,法语意为“自由城”,是一八四九年由一船获得“自由”的奴隶建成的。但“自由城”那时并不自由。只是在一九六○年加蓬赢得独立后,“自由城”才真正获得自由。城市建设近年来发展迅速,目前已是一个现代化的漂亮城市。
邦戈总统一九七五年在北京说过:“自由象光明一样,只有经历过被剥夺的情况,才能体会到它的可贵。”还说:“我们知道谁是自己真正的朋友。”中国和加蓬同属第三世界。两国人民过去有着遭受奴役和剥削的共同经历,今天又面临着反对超级大国,特别是苏联社会帝国主义侵略和扩张的共同任务。他们都懂得独立、自由的可贵,也善于发现在自己斗争中可以信赖的朋友。一位加蓬部长向中国朋友明确表示,“加蓬人同中国友好是经过鉴别和比较的”,的确,加蓬人民从实践和患难中认识了真正的朋友。
中国政府代表团,在邦戈总统的亲自关怀下,到这个国家西部的让蒂尔港、南部的奇班加市、东部的弗朗斯维尔城和北部的奥耶姆市参观。代表团沿西南东北的路线在美丽富饶的加蓬土地上转了一个大圈。到处受到当地政府和群众的热烈欢迎。在离弗朗斯维尔二十多公里的姆博托村,附近农民上午得知中国代表团来访,下午就纷纷聚集到当地农技站中国农技人员的住处,有的人从遥远的村落赶来。代表团在太阳落山时才到达,但他们一直在歌舞,直到代表团离开。据说,这样的歌舞表演,只有在重大的节日或迎接最尊敬的客人时才举行。
加蓬有极丰富的自然资源,木材、锰和铀的产量不仅在非洲,而且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陈副总理一行来到东部奥果韦省木安达锰矿露天开采场及其选矿厂参观访问。这个矿矿层厚达五至八米,挖去约一米半厚的表土层后,对矿石实行爆破,然后用铲运机将矿石装上卡车运往选矿厂,经过破碎、筛选和洗涤,得出含锰百分之五十一的锰矿砂。然后通过长达七十六公里的空中缆车,将矿砂送到刚果的姆宾达,从那里由火车运往黑角港装船出口。这是世界上最长的缆车道之一。加蓬是世界最大的锰出口国之一,一九七七年产量居世界第三位。
代表团还参观了穆纳纳的铀矿,现在该矿已发现四个矿脉。矿石含铀率为千分之四、五,高于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铀矿。目前产量居非洲第三位。
开采锰、铀矿的公司目前主要为外资经营,但加蓬占有一定的股份。此外,加蓬政府还采取如提高所得税等措施,以保护本国的民族经济。
喜人的成就
在喀麦隆,中国政府代表团访问了首都雅温得和中南、北部、滨海、西南四个省的部分地区,到处受到喀麦隆人民的热诚欢迎。在到达雅温得那天,从机场到宾馆数公里的大路上,都站满了欢迎的人群。代表团离开首都到阿希乔总统故乡加鲁阿、最大城市杜阿拉等地访问时,当地居民都象过节一样地夹道欢迎中国客人。
在访问期间,阿希乔总统亲自主持了欢迎中国代表团的宴会并在总统府两次亲切接见陈慕华副总理,宾主谈到了中喀两国友好合作关系的发展和当前非洲的局势。阿希乔总统强调喀麦隆反对外来的统治欲望和干涉,并且赞扬中国尊重非洲国家的主权和不干涉内政的政策。
中国政府代表团在参观访问中对喀麦隆在发展民族经济方面取得的成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八月十七日上午,代表团参观距北部省省会加鲁阿七十公里的拉格都水电站工地。沿途田野一片葱茏景象。一块块棉花、花生和玉米长势很好。草丛中群群牛羊时隐时现。草原中错落生长着高大树木,特别好看的是面包树,当地人叫“包巴波”,树枝上挂着许多吊灯似的椭圆形果实。这兴旺的景色使人联想到,喀麦隆政府在强调以农业为基础,执行“绿色革命”政策中取得的可喜成就。据报道,喀麦隆粮食和食糖已基本自给。
水电站水坝坝址在拉格都附近的山谷里,贝努埃河水量充沛,从两山之间奔腾而下。中、喀工人和技术人员正在水坝工地上紧张地劳动。他们对陈副总理和代表团的来访非常高兴。一位中国工程师打开施工图向陈副总理介绍水坝施工情况及规模。据介绍,水坝建成后,水库蓄水量达七十七亿立方米,除发电外,还可使贝努埃河下游数千公顷土地得到灌溉。
十八日,代表团访问了滨海省省会、喀麦隆最大的经济中心和港口杜阿拉市之后,前往与滨海省相邻的西南省参观。代表团的车队在橡胶园和油棕榈林中的公路上行驶。这是喀麦隆最大的国营农工联合企业“喀麦隆发展公司”经营的种植园。接着,代表团参观了一个现代化的棕榈油厂。串串棕榈果,果肉、果仁经过加工都能出油。果肉油是绛红色,果仁油是白色和黄色。棕油可食用及制作化妆品、香皂等,用途极广。车队经过大茶园时,代表团又参观了一个现代化的茶叶加工厂。
代表团在短短半天的参观中看到了喀麦隆工业发展的步伐。独立以来,七百万人口的喀麦隆已建立起二百五十个工业企业,成为非洲说法语国家中第三位工业发达的国家。
十九日,代表团乘飞机离开杜阿拉回国。他们祝愿喀麦隆在发展工农业方面取得更大的成就。


查看完整版本: [-- 非洲三国友谊行——记中国政府代表团访问索马里、加蓬、喀麦隆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