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读《我要他粮食堆成山》等三首诗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50年04月 -> 读《我要他粮食堆成山》等三首诗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刘三 1950-04-30 00:00

读《我要他粮食堆成山》等三首诗

第5版()
专栏:

  读《我要他粮食堆成山》等三首诗
今天读了人民文艺四十五期《我要他粮食堆成山》等三首小诗,不禁高叫起来:“好啊,好啊!这三首诗写的多真,多美!”我相信它们一定是有许多喜爱者的,它们的价值与技巧值得向大家推荐。
先谈第一首《我要他粮食堆成山》。作者劈头先写出分得土地后农民的勤劳、欢欣的景象:
“窗外头鸡叫三更天,”……
“大小子才娶了新媳妇,”……
勤劳本来是中国农民的本色,但在解放前,他们是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牛马似的生活的。他们虽也是起五更,搭黄昏的工作着,可是情绪始终是低落的。如今,驴叫四更,天还没大亮,他就“急忙起来把衣穿”,准备下地做活了。虽是同样的辛勤,然而辛勤中则有他的快乐。分得土地之后,年景好了,于是“大小子才娶了新媳妇,”作公公的虽然有心先把大儿子喊醒,但他一看“闩着屋门睡得甜;”就改变了主意,去喊“才十四”的“二小子”了。简短的几笔,朴实地毫不夸张地写出了农民的“真情味”。
第二、三、四节是写的全村人民都投入了生产的原野,工作的情绪是“一个比一个干得欢,”是“身上的汗湿透了袄,”是“脸上的汗滴脚前,”是“做到太阳落下去,”“做到星星出满天。”
第四节作者点出农民努力干活的原因:
“这地是咱们的地,
这天是咱们的天;
咱们还惜什么力和汗!
单等今年秋天到,
干出来一个好丰年!”
第二首《农村春色》,格外逗人喜爱。全诗分四章,写土改后的农村的农民一片喜气洋洋的生产景象。
首章第一句,作者先点出农村之春来:“阵阵暖风李花香,”春天的暖风只有乡村的农民迎接的最早。“桃李杏春风一家”,但李花开的最晚,和杏、桃花比起来算是第三辈。这时正是“天渐长,日正暖”,农民们开展劳动干活的季节,他们干活的情绪也显然和土改前不同了。他们不但丰衣足食,而且在建筑起他们自己的新屋了:
“打土坯,合泥浆,
哼啊,嗳呀,砸大夯。
这边喊竖柱,
那边喊上梁。
翻身农民光景好,
互助合作盖新房!”
作者除了写出农民翻身后的新气象外,他又灵活地利用了农民口语(如:哼啊,嗳呀,砸大夯。)和农民的思想情绪结合在一起。正如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的:“……我们的文艺工作者自己的思想情绪应与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情绪打成一片。而要打成一片,应从学习群众的言语开始……”作者把握了这一点,利用农民的自然的言语毫不雕琢地照实写出来,是那末的生动、活泼、有力呵!
第二、三、四三章,作者用民歌形式“大黄牛,水溜溜。”“小毛驴,似铁青,”写出了农民送粪、车水的劳动热情与欢快。把新的故事装入民歌的形式中,这对于农民接受与了解方面是有很大帮助的。
第三首“花换花”,作者用对话形式写出了两姊妹参加生产副业的愉快情绪和女儿家的心思。什么心思?也是女儿家常有的心思——婚姻问题。解放了的妇女,她们对于选择对象和结婚时的方式想法不同了;她们爱着“民兵团里数着他”,“歇晌的时候不休息”的劳动英雄了。
妹妹的年纪毕竟还小些,对于姐姐“几番延迟”结婚佳期不大了然。她于是怀疑地问姐姐了:
“全庄上盼着喝喜酒,
你们几番来延迟;
甜瓜落蛋不去摘,
你们打的啥主意?”
姐姐和她的未婚夫所以要一再延迟婚期者,他们的主意不是别的,而是为了:
“今年开展大生产,
秋后就要选模范;
水流低来人走高,
那一个不想当状元?”
她是因为和未婚夫“挑了战”,“单等秋天夺模范”的。等到两人都被选为模范,被“吹吹打打送到县;”那时小俩口儿“劳模会上并排坐,两朵红花胸上悬;……青年们拿着当榜样,比手划脚立誓愿。”那时“英雄酒变成交心酒,庆功筵变成结婚筵。县长县委来证婚,我们要花换花来带胸前!”
通过这个故事(那怕是短短的几句对白,)我们不但看出作者写作技巧的熟练;他更给予我们一个新的启示——新的时代产生着新的思想、新的事物。为了要争夺生产英雄,劳动模范,为了长远的全人民的利益(自己的利益也在内)个人的暂时的幸福是不惜牺牲的。这种结婚的方式和谷峪的“新事新办”那篇小说,同时表现了新中国女儿的新思想。这种思想是值得提倡、发扬的。
我喜欢这三首小诗,特提出来向大家推荐、介绍。
五○,四,二三·北京西苑革大。


查看完整版本: [-- 读《我要他粮食堆成山》等三首诗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