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运用经济手段管理企业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8年11月 -> 运用经济手段管理企业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1978-11-30 00:00

运用经济手段管理企业

第2版()
专栏:工作研究

运用经济手段管理企业
最近,记者在上海调查了关于按经济规律办事的问题。所到之处,人们普遍希望,尽快运用必要的经济手段,把企业的经营成果与企业的经济利益紧密地联系起来,使企业和职工能够从切身的经济利益上关心国家计划的完成,以利于充分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加快实现四个现代化。
人们的这种认识,是从实践经验中得来的。一些多年从事企业管理工作的老同志回忆,早在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候,上海市的工厂就根据国家统一规定,在企业管理上运用过一些经济手段。例如企业奖励基金(又叫厂长基金)、利润分成、厂际竞赛奖励、新产品奖励、废物料回收提成,等等。这些经济手段的基本特点是:企业对国家的贡献越大,国家对企业的奖励就越多,从而企业的集体福利事业、先进生产者的奖金、特殊救济补助费和扩大再生产的资金也就越多。上海第一印染厂的花布生产,客观条件变化不大,职工们对这项产品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二个五年计划和调整时期、第三个五年计划、第四个五年计划这四个历史阶段中,以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生产发展得最快也最正常。什么原因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这个厂的生产成果和职工的福利待遇联系得很紧密。这个时期,厂里进行了两次工资改革;提拔了一大批工人干部,都是同时提职、提级、提薪;实行了岗位津贴、技术津贴、代职津贴;实行了合理化建议奖、超额奖、全勤奖等奖励制度;先进生产者享有脱产和业余疗养的待遇;厂里获有企业奖励基金、工会经费和厂际评比优胜奖励等等。这些具体方法,尽管有些还不尽完善,但是总的来说,证明了把国家、企业、个人三者利益统一起来,对于调动职工积极性关系极大。那时候,有两句话职工们至今不忘。一句是“芝麻开花节节高”,觉得社会主义的日子越过越甜,生产劲头很足。另一句话是“生产长一寸,福利长一分”,觉得锅里多了,碗里也有了,积极性更加高涨。
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人帮”以极“左”的面目出现,把经济手段诬蔑为“否定政治挂帅”,一棍子打死。结果,企业的经营成果与企业的经济利益完全“不搭界”,搞得好的企业没有经济奖励,搞得差的企业没有经济责任,造成了企业管好管坏一个样,赢利亏损一个样,发展快慢一个样,质量高低一个样。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经济观念淡薄,不搞经济核算、不讲经济效果的现象在企业中严重存在,结果既破坏了生产,又损害了职工的利益。上海机床厂过去实行节约奖和工具损失赔偿制度,工人们很爱惜国家财产;“四人帮”横行时,这些办法一律取消,有的车间月末突击安装机床,螺钉螺帽丢得遍地都是。回顾历史的经验教训,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许多工厂的党委书记和厂长,列举了办事效率缓慢、人员窝工、资财浪费、物资积压、企业亏损、产品质量下降等事实,指出这和单纯依赖行政命令、缺乏必要的经济手段有着直接的关系。
要充分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必须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必须有科学的行政方法,同时,还必须运用符合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各种经济手段,把企业的经营成果和企业及职工的经济利益联系起来,把国家、企业、个人三者利益统一起来,把劳动人民的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结合起来,使企业的发展既有政治动力又有经济动力,这就是上海市许多企业管理干部的结论。
(据新华社讯)


查看完整版本: [-- 运用经济手段管理企业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