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万象更新——天府归来本报记者田流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9年01月 -> 万象更新——天府归来本报记者田流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田流 1979-01-29 00:00

万象更新——天府归来本报记者田流

第2版()
专栏:

万象更新
——天府归来
本报记者 田流
“四川要后来居上,万象更新。”
敬爱的周总理在一九六八年,向四川广大革命干部和全省人民,提出了这个殷切的期望。
自那以后的七八年间,四川的情况全国人民都是知道的,又打又闹,我上你下,不但没有后来居上,万象更新,反而把个四川闹得一塌糊涂,一年不如一年。到一九七六年,天府之国的亿万人民,竟被拖进了靠吃国家救济粮过日子的悲惨境地。
在那四害横行、邪恶四溢的日子里,敬爱的周总理与世长辞了,他是怀着极大的不安和遗恨离开人世的。全国人民同声哀泣,悲痛欲绝。在四川,人们在凄冷的深夜里,用被子蒙住头,不敢出声的哭泣,“我们对不起周总理,使他老人家在九泉下还惦记着我们。”
周总理逝世以后,又是两三年过去了。这是天翻地覆的两三年。“四人帮”终于被押上了历史的审判台,新中国又新生了,四川又新生了。周总理的殷切期望,正在勤劳勇敢的四川人民的奋战中,变成光辉的现实。
最近,我访问了四川两个最大的城市重庆和成都,访问了万县、永川、大足、什邡和广汉五个县的一些人民公社和生产队。有些地方是走马观花,一瞥而过;有些地方是下马看花,谈谈问问;对什邡和广汉两县作了比较深入的调查。
将近两个月的调查访问,听到了很多事情,看到了很多现象,也搜集了一些材料。把这许多印象、观感、见闻、材料综合起来,结论是:四川一切都在变,而且越变越快,越变越好。
先拿农业说吧:农业荒芜,是前几年造成四川人民生活极大困苦的重要原因。粉碎“四人帮”后的第一年,一九七七年,就增产了六十亿斤粮食,一举扭转了天府之国吃国家救济粮的难堪局面。一九七八年,全省大部地区虽然遇到了解放以来最严重的旱灾,仍然增产了近三十亿斤粮食。油料、茶、麻、水果等也都全面增产。两年之间,增产近百亿斤,全省人民每人平均增加近百斤粮食。用这个速度前进,七八年后,天府将是一个什么样子呢?
再拿工业说吧,它的发展速度比农业还要快,在最近两年间,已经以每年递增百分之二十(一九七六年第四季度)、百分之三十(一九七七年)以至百分之四十(一九七八年)的速度向前迅跑了。
“总理有灵,知道你们这两年的进步,一定非常高兴。”可是,无论在哪里,也无论是干部还是群众,总是这样回答:“虽说有点进步,离总理的期望还很远呀!”
在这样巨大的成就面前,干部、群众仍然如此谦虚,如此奋斗不息,不是一个更大的进步吗?殷切期望我们祖国更快发达起来、繁荣起来的周总理知道了,不是更要高兴吗!有了这种可贵的革命精神,有了这种永不自满的谦逊态度,四川省是完全能够后来居上、万象更新的。一位六十三岁的老太太、仍然精神焕发朝气蓬勃的共产党员、广汉县新华人民公社社员、五大队第四生产队“李双双战斗队”队长廖素琴,在最近召开的县党代表大会上宣誓:只要我还有口气,就要革命到底,拚着老命也要把周总理的殷切期望快快实现,报答敬爱的周总理对四川人民的恩情。
处处都在变,举目事事新。
两年多来,从报刊上,从同志们的谈论中,看到听到很多有关四川的令人振奋的好消息。等到亲眼看到四川以后,还是觉着“百闻不如一见”这句话有道理——亲眼看到的四川,比听说的好多了。从重庆、成都等大城市,到什邡、广汉等小县城,从人民公社到生产队,到处生机勃勃,万象更新。
市场是测量生产最灵敏的尺度。
我到四川后,最先接触的是市场。从万县到重庆,到成都,到什邡和广汉,市场都很活跃,物资都很丰富,价格便宜合理。城市里不用说了,集市贸易市场上,也是鸡鸭鹅兔蛋样样都有,生熟猪羊肉以及各种新鲜蔬菜琳琅满目。活鸡、肥鹅、湖鸭、肉兔六角左右一斤,鸡蛋一元左右一斤,猪羊肉比国家牌价高二角左右一斤,蔬菜和国家牌价一样甚至还低些。成都小吃是全国闻名的,赖汤元、龙抄手、麻婆豆腐、担担面,以及种类繁多叫不出名字的点心,都先后恢复了。为了使远方来客和时间宝贵的职工在最短时间里品尝到自己所喜爱的各种小吃,成都市特意建造了一座小吃大楼,只要你到那里去一趟,就可以吃到自己喜爱的全部成都小吃。
特别使人高兴的是,买东西、吃饭都非常方便,这是好多年在很多地方难得碰上的事了。在四川,无论是商店里还是饭馆里,都没有排长队的现象,都是随到随买、随到随吃,很方便,很节省时间。最初,我以为只是万县——第一个接触的四川县城如此,后来在重庆,在成都,在什邡,在广汉都是这样。从早到晚,只要你走进商店、饭馆,都能随到随买,马上入座就餐。这件事使我很感兴趣,特意在什邡、广汉作了一番调查,看看这里的顾客为什么这么有福气。结果发现,服务网点多、整天连续营业和服务方法好,是方便顾客的三大原因。一般的商店不用说了,只说饭馆吧。广汉县三四万城关人口,流动人口当然比大城市少得多,却有国营和集体经营的大小饭馆二十多个。这些饭馆都是从早晨五、六点钟开始一直到晚上九、十点钟全天营业,每个饭馆都有“包片送饭”任务,它们和本地区本片的工厂、学校、机关、医院订有合同,按各单位的要求,按时、按品种、按数量把饭菜送去。很多人在本单位就能吃到在饭馆里的饭菜,自然就不舍近求远再去饭馆了。这些办法一实行,到饭馆吃饭的人自然也就方便了。每当我去商店买东西或去饭馆吃饭的时候,总是想起不久前的一件事情:半年前,一位多年不见的老战友,来北京瞻仰毛主席遗容,时间安排在下午二时半。这是个好机会,我想请他吃顿饭,一来尝尝首都名菜北京烤鸭,更重要的是想借吃饭的机会叙叙友情。我们十点四十分钟到达北京烤鸭店,那里已是高朋满座了。我们排队等到十二点钟,仍然没有就餐的希望,不得不转移到东风市场湘蜀餐厅去。那里也是一样,也得站队候补。等来等去,时间已是下午一点钟,再有半个钟头就到饭馆休息时间了,就是饭馆允许我们吃饭,时间再拖下去,也要耽误客人瞻仰毛主席遗容。没办法,只好让我的那位老战友饿着肚子跑回旅馆。这种只在习惯吃饭时间营业两三个钟头的办法,既不能满足顾客的不同需要,又太浪费顾客时间,实在应该改进改进。四川连农村集镇和公路边上的小饭棚都能全天营业,大城市为什么反而做不到呢?
城市这样好,农村又如何?
我决定先去看看田里的庄稼。庄稼是测量农村、了解农民的很灵敏很准确的晴雨表。只要庄稼种得好,长得壮,不用细问,农民的情绪是高的,心是快乐的,劲头是足的,生活是好的。在我们这样的国家里,只要农村的事情办好了,农民的事情办好了,一切事情就都好办了,四个现代化就有了基础,就有了依靠的力量。入川以来,在长江两岸、成渝路旁,在去大足、什邡、广汉各县的公路两侧,没说的,庄稼长得都很好。当时是十二月初,黑绿茁壮的麦苗,已经厚厚地浓密地封垄成行,油菜已长出七八片肥硕的叶子,胡豆——这是很好的绿肥和饲料作物,已经长有两尺多高了。总之,全部夏熟作物比哪年都长得好。是不是一切地方庄稼长的都同样好呢?前些年“四人帮”搞的那套骗人的玩艺,实在叫人不能不多长个心眼。那时候,城市近郊公路两旁,凡是人们容易看到的地方,常常是精心装点,摆弄得还象个样子。可是,离开公路远一点,或者是“不开放”不允许人参观的地方,就是两码事了,不用说庄稼,一切都是另一个样子。在那些年月,虽然不能说这种现象到处一样,可也不能说是个别的。现在,“四人帮”是被打倒了,是不是还有那种表面光的现象?在广汉县访问的时候,解开这个疑团的机会终于到来了。
那天,我去参观他们的冬季水利建设工地。去工地有两条路,一条是柏油马路,平坦好走;一条是田间机耕道,土路高低不平,但近些。
“走小路吧,近。”我提议。陪同参观的水利局的同志表示同意,司机同志却反对。理由是机耕道虽然近三五里,但坑坑洼洼,难走。经过一番讨论,司机同志还是把车开上了机耕道。
路的确难走,一颠一颠的。聚精会神地望着车窗外面,望着那一块块田地。司机不时地扭过头来,好象说,“怎么样,你知道走这种路的滋味了吧?”可是看着看着,他噗哧一声笑了,眨巴眨巴眼,歪着头,调皮地说:
“看嘛,这里的禾苗同公路两边有啥子两样?”
司机同志是个退役军人,不到三十岁,是个快活、直爽、很有风趣的小伙子。
“懒人不见,夫妻吵嘴,队长失业,活路还能做不好!”小伙子说。见我迷惑地望着他,又解释说:“落实政策,按劳分配,懒人不见了。三定一奖,夫妻俩没编在一个作业组,争着出工,谁全想用家里最好的农具,就吵起来了。”
“那队长——?”
“以前,天不亮就当当当敲钟,东家吼,西家叫,还是文到武不来。如今没等队长敲钟吼叫,人们早下田了,还不失业!”
我问他,现在社员们最不满意的事是什么,最迫切的要求是什么?
“落实政策。”他简要地回答,“前些年,这也是资本主义尾巴,那也是资本主义尾巴,把广汉一万多只羊砍的只有一个羊子了。幸亏打倒‘四人帮’后开始落实政策,要不,连这一条尾巴也没得了。”
“你问还有啥子要求?”他的情绪更高起来,“要求上级别官僚主义,别强迫命令。现在,上边管的太多,卡的太死,连种啥子庄稼施啥子肥,哪天插秧哪天收割,都定得死死的,分毫违背不得。”
“那样,生产队还有什么自主权!”
“有喽,多着呐”,他挤挤眼,调皮地说,“提高产量指标的自主权,超额完成征购任务的自主权,听话、服从上级命令的自主权……这么多自主权还嫌少吗?”
小伙子看问题这么深刻,这样尖锐,真是使人高兴。我赞佩地说,“你说的很对,干部做工作,应该发扬民主,走群众路线。”
“相信群众?对的嘛!”他狠狠地点了一下头,“可我们有些干部,就是相信群众绝不超过相信自己。”
“应该坚决抵制这些官僚主义,”我被司机同志的话所感动,也发起议论来,“不听他的瞎指挥,把他的强迫命令顶回去!”
“就是嘛,现在人们胆子大些了”,司机同志高兴地说,“要不,别说大旱之年广汉增产三千万斤粮食,象过去那样件件照办,怕裤子也没得穿了。哟,到工地啦。”
思想开始解放,民主正在恢复,政策日益走上轨道,这一切,不都是最重要的最宝贵的新气象吗!
勤劳勇敢的天府人民,正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现周总理对四川人民的殷切期望,报答周总理对四川人民的无限恩情,告慰人民总理的在天之灵。


查看完整版本: [-- 万象更新——天府归来本报记者田流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