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飞越太平洋的友谊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9年01月 -> 飞越太平洋的友谊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1979-01-29 00:00

飞越太平洋的友谊

第4版()
专栏:

飞越太平洋的友谊
“我爱中国”
在美国,我们在各地旅行访问中遇到的不少美国朋友,经常谈起他们读了著名的美国作家和记者埃德加·斯诺写的记述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史诗的《西行漫记》和他写的其他一些著作,从中开始真正认识新中国。
在斯诺的故乡米苏里州堪萨斯城,年迈的斯诺的姐姐亲自开车陪同中国记者参观了斯诺早年住过的房子、读过书的学校和工作过的报社。斯诺夫人追述这位中国人民的朋友生前度过的最后一段时光,更是令人难忘。
一九七一年四月,斯诺记述毛主席有关中美关系的一次重要谈话公开发表,立即在美国和全世界引起轰动。尼克松总统最终决定来中国访问时,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增进中美两国人民友谊的斯诺,当时多么想能亲自来北京采访两国领导人这一历史性的会晤啊!可是,这时他已经因肝癌躺倒在瑞士莱蒙湖畔的一所僻静的农村住宅里。他在病床上仍然念念不忘美中关系的发展,想用他最后一点力量把他记述中国的最后一本书写完,把毛主席和周总理同他的几次谈话收编进去。他盼望自己病好后能够再到中国。但是,就在一九七二年二月十五日凌晨,这位中国人民的朋友就不幸地与世长辞了。
斯诺的亲人们永远不会忘记在斯诺病重期间,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专门派医疗组赶到瑞士抢救斯诺的感人情景。他们忘不了周总理等中国领导人亲自参加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为斯诺举行的追悼会。中国人民也永远忘不了斯诺在三十年代冲破艰难险阻去陕北革命根据地采写的报道,忘不了他对当时北平的一些走上革命道路的青年学生的同情和支持。
中国人民的朋友埃德加·斯诺生前在留给自己亲人的一封短信中说:“我爱中国,我盼望逝世以后,身体一部分能够留在那里——一如我在世时一般。美国抚养并哺育了我,我也盼望我身体的一部分能够给安放在赫德森河畔。……”
根据他生前的愿望,斯诺的一部分骨灰在他去世后安葬在北京大学校园里的未名湖畔。
斯诺的一生,同史沫特莱、斯特朗等很多美国朋友一样,将永远是中美两国人民诚挚友谊的见证。
友谊之花
在美国各地,我们见到过很多象斯诺一样善良的美国人脚踏实地地为建造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大厦添砖加瓦。在各地美中友好协会和其他许多社会团体和工作岗位上,都有许多这样的老人和青年在为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而奋斗不懈。他们忙着出版刊物,放映电影,上电台和电视台讲话,举行报告会、讨论会,举办中国画展,演出描写中国农民生活的戏剧《翻身》……。很多城市每年都要集会庆祝新中国国庆,他们还多次上街示威游行,要求早日实现美中关系正常化。今年已经八十高龄的美国著名耳科医生塞缪尔·罗森和他的夫人,就是积极参予这些活动的一对热心人。老俩口常在同一天分头出动参加各种集会,每周的日程经常排得满满的,但两位老人废寝忘食,乐此不倦。他们的日常生活内容已经同“中国”分不开了。去年十二月十六日,中美两国发表了决定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两人高兴地说:“我们多年来努力以求的目标终于达到了。”他们收到了宋庆龄副委员长从中国特地发去的贺电,贺电说:
“值此三十年的共同努力成为现实的令人高兴的时刻,我谨向你们和美中友协致以热烈的祝贺。”今年一月一日,罗森夫人怀着欣喜的心情,参加了在纽约举行的有三千人参加的庆祝中美建交的盛大集会,她代表美中友协在会上致词说:“对我们这些曾经为两国人民友好工作了三十年的人来说,这真是一个重大的节日。美国人民和中国人民将为两国和全世界的和平、繁荣、昌盛继续共同努力。”
美国人民对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文化怀着热烈爱好和十分敬佩的心情。他们渴望了解新中国。在尼克松总统一九七二年二月访问北京的那些日日夜夜,千百万双美国人的眼睛注视着他在中国的活动。由于两国的时差,北京的白天,美国很多地区还是午夜,不少美国家庭为了能看到中国的电视实况转播,半夜时纷纷起床打开电视机,一家人怀着浓厚的兴趣披衣坐在电视机前,好象跟着尼克松总统一行攀登长城,会见毛主席、周总理,参加人民大会堂的宴会,还去到杭州、上海……。
中国出土文物展览在美国巡回展出,同样是盛况空前,吸引了一百八十万观众。在华盛顿展出时正值隆冬季节,但每天清早都有许多人冒着严寒在展览馆前排队等候开门。在堪萨斯城展出前一个月,就已经有八百多个团体预约订票。在旧金山展出期间,美国西海岸十三个州、包括远在太平洋中的夏威夷的许多团体,都纷纷组织参观团专程包车或坐飞机赶去参观。几年来,应邀访问美国的许多中国文化艺术和体育团体也都受到美国人民的盛情接待。美国广播公司的朋友曾经兴奋地告诉我们这样一个故事:中国沈阳杂技团在美国的演出轰动一时。但是由于杂技团所到的城市有限,远不能满足各地观众的要求。为此,美国广播公司特在电视台放映过一次杂技团演出的彩色纪录片,它在美国各地所属的一百八十九个电视台网都同时转播。据公司统计,当晚全国有一千八百五十三万个家庭观看这一节目,观众在三千七百万人以上。电视放映后第二天,电视台就收到各地观众踊跃寄来的大批赞扬和祝贺信。一位加利福尼亚州妇女在信中热情洋溢地说:“看到演出结束时舞台上那面写有‘中美两国人民友谊万岁’的横幅和演员笑容满面挥动着友谊之花,我高兴极了。我真诚希望我们都能成为中国人民的朋友,中国人民也都成为我们的朋友。”
岁月易逝,友谊长存
中国著名妇产科专家林巧稚大夫在过去几十年里,亲手接生过数不清的婴儿,其中有几十个美国孩子。一九七二年,当她参加中国医学代表团重访阔别三十多年的美国时,一幅动人的景象意外地出现在她面前:不少已经鬓发斑白的父母,带着当年由林巧稚大夫接生的孩子赶到华盛顿和旧金山去看望她。他们在她的卧室里放了一个大花篮,邀请她一起进餐。这些当年由这位中国大夫接生的孩子,如今虽已长大成人,但在林巧稚大夫面前仍然有点腼腆。他们拉着她的手亲切问好,同她围坐一起,象一家人一样笑谈往事,感谢这位为把他们接到人间而付出辛勤劳动的中国大夫。
中国著名高能物理学家张文裕教授早年曾在美国普林斯敦大学和珀杜大学任教,他的学生如今分布在美国和加拿大各地。几年前,当张文裕教授以新中国第一个科学家代表团成员的身份去美国访问时,他的一位学生、如今已是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教授的格罗津斯早在波士顿机场迎候他。当格罗津斯看到一别二十多年、满头银发的老师走下飞机时,高兴得赶紧迎上前去紧紧握手拥抱问好。当天下午,格罗津斯就带着妻子和两个孩子去会见张教授。从这以后,格罗津斯同家人也已两次访问中国,不仅到张文裕教授家里作客,还在北京、上海等地就核物理和核物理应用问题作过学术报告,同中国科学家进行学术交流。今年元旦,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远在波士顿的格罗津斯教授在这一天以全家名义特地给在北京的张文裕教授全家发了一个贺电:“让我们一起共同庆贺这个快乐的日子!”
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历久弥坚。美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美国的《独立宣言》曾对当年中国有志之士推翻帝制运动起过有益的影响。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者孙中山先生,在美国人民和旅美爱国华侨的支持下,在美国创建了“兴中会”。在美国创建期间,也有大批华工去美国西部披荆斩棘,帮助开发矿山、修筑铁路、垦荒造田、建设城镇,同美国各族人民一起对美国的建设作出过重大贡献,并在共同劳动中建立了深厚友谊。在过去的一百多年中,中美两国关系虽然经历过曲折的道路,但连结人民之间友谊的纽带从未中断。如今,在两国人民和两国政府的共同努力下,结束两国关系长期不正常的状态、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这一目标终于实现了。历史又展开了新的一页。现在,邓小平副总理应卡特总统的邀请访问美国。一座飞越太平洋的友谊长桥,将在两国人民共同努力下进一步牢固地建立起来。
新华社记者


查看完整版本: [-- 飞越太平洋的友谊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