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天地最有情 少年莫浪投——访问在北京图书馆刻苦攻读的青年朋友们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9年03月 -> 天地最有情 少年莫浪投——访问在北京图书馆刻苦攻读的青年朋友们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丛林中 欧庆林 1979-03-21 00:00

天地最有情 少年莫浪投——访问在北京图书馆刻苦攻读的青年朋友们

第4版()
专栏:

天地最有情 少年莫浪投
——访问在北京图书馆刻苦攻读的青年朋友们
关于青春、理想、幸福这样一些主题,已经谈了许多世纪了;但是它又是永远新鲜的,因为每个时代,每个阶级,甚至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就说从粉碎“四人帮”到现在,不过两年之隔,青年们的想法,起码是青年中很大一部分人的想法,已经大大不同了。这是我们在北京图书馆访问了许多青年朋友之后,得到的深刻印象。
北京图书馆建于一九一二年,可说是一位年近七十的“知识老人”。多少政治家和科学家在这里探求过社会变革和人生道路。只是在林彪、“四人帮”胡作非为的十年中,这里门庭冷落了。“宁要没有文化的劳动者”,谁还敢到这里来呢?于是,尘封书海,网结门廊,许多工作人员都被赶到乡下去了。如今,乾坤扭转,万象更新,北京图书馆门庭若市,座无虚席,九百六十万册藏书如春花一般群芳吐艳,七百个座位只有捷足者可望先登,其中大部分是青年朋友们。
阅览室里,人头攒动,鸦雀无声。有人独自阅读分类剪报,研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摘出一张张卡片;有的四、五个人集体查阅英国大百科全书;一个青年正在作有关磁场的笔记,一个解放军在读高能物理方面的书;有人研究台湾风俗,有人研究西汉经济,有人正在翻阅古老的可兰经。总之,从二十四史到香料、电子,人们兴趣之广泛,反映了各自不同的努力目标。这里肃静而又活跃,安详而又紧张,在表面上静悄悄的气氛之中,令人感到有无数的思想在运动。
粉碎“四人帮”之后,青年们曾经喊出“还我青春”的激愤的呼声。他们醒悟到时光已经流逝,从激愤中沉静下来,聚集精力,制订目标,以更紧迫的心情,开始了一场勇猛的进军。
经常到这里来的,有一对“钢铁兄弟”。弟弟李钢是一个初中生,哥哥李铁高中快毕业了。照理说,哥哥要比弟弟强。可事实相反,李铁说:“可恨,我们这一代叫‘四人帮’给耽误了,学业荒废了。我做数学题还要请教我弟弟。”荒废了的学业要补上,误了的时间要夺回来,一代青年正在急起直追。
黎莺、黎燕是一对孪生姊妹,两人刚刚考取了大学分校。姊妹俩在半年的时间里,每天早晨六点多钟排在阅览室门口等座位。管理员说,她俩不是排第一就是排第二,保持不败纪录。有人从旁插话说,同是排队,这比在“盛锡福”帽店排队买时髦的帽子,一等大半天,可完全是两股劲罗!
这两姊妹想些什么呢?姐姐黎莺说:“我想到‘文盲’和‘科盲’。五十年代我们扫过盲,那是我们父辈的事;现在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不掌握科学,那就要扫我们的盲了。光识几个汉字,能适应时代对我们的要求吗?”
“那就应该被时代所淘汰。”说这话的小伙子叫李一博,住在通县。他说:“为了不被时代淘汰,我每天早晨五点钟起床,坐一个半小时的车,赶到这儿来。早饭也不吃,饿肚子有精神,吃饱了就要犯困。我不是说笑话,一个人舒舒服服是学不到东西的。”
李一博的话,使人想起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有些青年朋友爱称自己是时代的落伍者。落伍不可怕,可怕的是那种落伍的精神状态。没有绝对的落伍者。从此发愤,落伍可以转化为先进。从此不再前进,那就真的成为落伍者了。
青年工人王培元,论文化水平,是七○届初中毕业生;论年纪,今年二十五岁,大约也要列入“落伍者”一流了。但是,他承认落伍而不甘落伍。他刻苦自修日语,现在能看本行业的书刊杂志。从学徒时起,他潜心钻研技术,五年中连续搞出三项技术革新,研制出生产急需的锗片腐蚀机、晶体管离心甩干机和钨丝成形剪断机。和他谈话,你感到他思想活跃,头脑聪敏,似乎满脑子都是发明创造。其实,他在初中时连三角函数都没有学过,有一回,工厂“七·二一”大学摸底考试,他数学考了二十四分,心中十分惭愧。他在搞革新的过程中,要涉及电子技术、数学、机械设计、画图、板金等一系列知识,对于一个初中毕业生来说,真是困难重重。唯其如此,才需要奋斗。王培元顽强地经受了各种失败和挫折,在北京图书馆里度过了无数日日夜夜,查阅了大量日文期刊和有关书籍,经过一次又一次实践的检验,终于获得成功。他的想法很有意思:有些青年只看到某些先进国家如何如何先进,难道他们那些先进的东西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当然不是。他们也是靠了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艰苦奋斗才得以实现的。
有些青年朋友说,现在有个考大学热;但是,能考上大学的只是一部分人,考不上呢?还谈什么青春和理想?王培元不这样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道路,小王根据自己的环境、条件,立足于本职,选择了一条学习和奋斗的道路。当然,考大学深造是令人神往的,小王也有过矛盾和斗争,看到他的一些同伴,在他搞技术革新的时间复习功课,考了大学,他心里也是痒痒的。但是,这个青年眼界比较开阔。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长征中,国家对青年一代有各种需要和期望,道路是异常广阔的。他现在就在想:我们国家小型工厂是很多的,怎样实现自动化?完全靠从国外引进显然是不可能的,靠什么?还是要靠我们自己去改造,这就需要一大批有志于此的青年,在工作实践中奋发图强,做出贡献。
象王培元这样在北京图书馆中如饥似渴吸吮知识甘露的青年,是很多的。他们的家庭环境、个人志趣、工作条件乃至业余时间,千差万别,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勤奋,脚踏实地,持之以恒。
设备维修工王平,自幼喜爱中医药学,背过汤头歌,对中西医结合,对药理化学很有兴趣。他的大部分业余时间都是在北京图书馆里度过的。几年来,他钻研了生物化学、肿瘤基础理论,浏览了几十种有关著作。他靠自学,写出了《中药十八反的药理特性》、《肿瘤病毒病因问题》。这些论文的科学价值,我们无法鉴定,但是这种钻研的精神是值得钦佩的。
北京无线电厂技术员杨宜南,是一个归国华侨青年。多年来,他顶住“四人帮”的压力,不怕狂风呼啸,不管大雪纷飞,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到图书馆来,利用业余时间自学装潢美术。他翻阅了很多外文杂志,临摹了各种收音机、电视机、汽车、飞机等图案。他家里的两个大书架上,放满了各种汇编资料,都是他从图书馆里一张一张画下来的。现在,小杨终于能运用他多年收集的资料了,他和同志们一起研究、设计,一台台新颖、美观、大方,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收音机生产出来了。
全国八省市数学竞赛第二名、北京四十二中学生严勇,也是这里的常客。两年来,他把阅览室里有关高中数学、物理的复习提纲、复习资料等参考书,全部浏览了一遍,解出了九百多道难题,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严济慈教授主编的《几何证题法》,是吸引严勇酷爱数学、钻研数学最有影响的一本书。但是,这本书是用文言文叙述的,扉页上留下不少读者写的“难懂”、“不好理解”的批语。严勇称得起“严、勇”这两个字,他没有在困难面前望而生畏,止步不前;而是从严要求,勇于探索,一字字、一句句顽强地读下去,并且把书中的例题、习题全部研究一遍。其中一道难题,严勇是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解出来的。数学竞赛第二名,付出了多么艰辛的劳动呵!
刚刚考取了力学研究所研究生的廖经良,曾经在这里集中攻读了几个月。他在写给北京图书馆的一封感谢信中,用一首诗表达了他攻读科学的一种体会:“蜀道真如天,江行万山间,每到狭窄处,总破一重关。”对于廖经良、严勇、王培元以及许许多多青年朋友们,这四句诗不正是一个很好的概括么!他们经过探求的苦恼,曲折、失败的痛苦,终于尝到了胜利的喜悦。胜利永远属于那些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人们。
也有的青年朋友,对于怎样度过自己的青春抱着另一种态度。他们说,青春易逝,年青的时候不玩,不穿,不好好地美一美,更待何时?于是,有人在服装、发式上下功夫;有人在打“老K”中消磨时光;有人想称霸一方,作一个“胡同里的王”。他们把大好光阴虚掷了。许多青年朋友对上述种种情况感到十分惋惜。不是说青年人不能讲究一点美,不能安排一些正常的娱乐活动,而是说作为一种理想,你的目标是不是崇高的?你的业余时间过得有价值吗?陈毅同志曾经“深夜拂纸笔,灯下细沉吟”,怀着对青年一代的无限深情,写下了“示儿”诗:“汝是无产者,勤俭是吾宗。汝要学马列,政治多用功。汝要学技术,专业应精通。勿学纨袴儿,变成百痴聋。少年当切戒,阿飞客里空。”多么语重心长呵!青春是美好的,也是短暂的,我们应该把青春献给四个现代化,献给祖国的锦绣前程,而决不能献给“老K”,献给“胡同王”,献给某种低级趣味,这难道还有什么疑问吗?
要奋斗,就要有牺牲,不是流血,但要流汗,要舍弃许多舒适和游乐。朝霞尚未染红北海白塔,北京图书馆的门前已经排上了从四面八方赶来读书的人群。他们一边跺着脚驱赶早春的寒冷,一边用冻僵了的手翻动书页,或者默诵着外文单字、元素周期表。在阅览室一角的窗台上,经常放着两个烧饼,它的主人中午靠它充饥,以便一直读到日落西山。有人用鲁迅先生的话“倘能生存,我当然仍要学习”勉励自己。有人把业余时间看成是生命的三分之一。他们是何等地珍惜时间,珍惜自己的青春年华呵!他们是一代青年的缩影,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现代化的希望,看到了中国的未来。
“接班望汝等,及早作划筹。天地最有情,少年莫浪投。”让我们用陈毅同志这饱含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殷切期望的诗句,寄语广大青年朋友们。
本报记者 丛林中 欧庆林


查看完整版本: [-- 天地最有情 少年莫浪投——访问在北京图书馆刻苦攻读的青年朋友们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