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不毛之地”变绿洲 大灾之年收成好——右玉县造林效益调查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9年03月 -> “不毛之地”变绿洲 大灾之年收成好——右玉县造林效益调查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1979-03-22 00:00

“不毛之地”变绿洲 大灾之年收成好——右玉县造林效益调查

第2版()
专栏:

“不毛之地”变绿洲 大灾之年收成好
——右玉县造林效益调查
山西省右玉县地处塞上高原。解放前,全县仅有森林八千亩,覆盖率只有百分之零点三,水土流失、风沙危害十分严重,农业产量很低,被称为“不毛之地”。建国以来,县委从本县的自然条件出发,组织群众大搞植树造林,到一九七七年底,全县造林保存面积六十五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百分之二十一点五,基本改变了过去缺林少树的面貌。一九六九年以来,成林面积不断扩大,效益越来越显著,有力地促进了农、牧业生产的发展。一九六九年至一九七七年年平均粮食总产比一九四九至一九五七年年平均总产翻了一番;羊增加了百分之四十二,猪增加了三倍。
去年,雁北地区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自然灾害。先是大旱,右玉县第一次下透雨是七月二十七日,比大旱的一九二九年还迟降雨两天。全县河水断流,三十五个水库干枯。七月底以后却连续降雨,转旱为涝,四万多亩耕地被冲或被淹。此外还发生了风、雹和早霜等灾害。周围的左云、平鲁、朔县、怀仁、山阴等县都比右玉减产严重,而且可以明显地看出,越是林木少的地方减产越严重,而右玉县由于早造了林带、林网和片林防护着农田,灾害大大减轻。干部群众异口同声地说,庄稼长在林带、林网当中,风来树挡,云来雨降,这是多灾之年少受损失或不受损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林多,风沙被锁住了。据清代末年《右玉县地理》记载:“……一曰起风地,遍地游沙,随风旋转,稼穑不能,畜牧不便,是不毛之地也。”全县原有流沙二十多万亩,还有大面积的犯风地。每值春播季节,大风一起,表土和种子就被刮跑,前晌种,后晌撂,一年要种两三遍。近十年来,全县营造了总长三百多公里的防护林带,地面风速减弱了百分之二十一到百分之五十五,沙尘(沙暴)日数减少了百分之五十,有效地控制了风沙危害,现在一次播种就捉住苗。城关公社红旗口大队,是个大风口。解放前,全村仅有三棵树,沙随风走,流沙盖住屋顶,人们耕作和生活都十分困难。现在已造林八百亩,设置三条防风林带,“四旁”植树两万多株,县国营林场在该队附近黄沙洼的坡梁地和苍头河两岸造林二万多亩,挡住了风口,锁住了风沙,保障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一九七七年全大队粮食总产达到十八万斤,比解放初期增加了三倍。去年虽然发生了多种自然灾害,但遭灾不成灾,全年粮食总产和单产仍达到前年的水平。
二、林多雨就多,干旱减轻了。过去,这个县十年九旱。大搞植树造林以后,空气湿度相对提高,雨量有所增加。去年一月至八月二十四日,全县共降雨二百八十四点七毫米,比自然地理条件基本相同、但林木较少的平鲁县同期降雨多九十九点五毫米。在本县范围内,林多林少降雨多少也不一样。去年五月至七月,林木茂密的油坊、高墙框、杨村三个公社平均降雨一百四十五毫米;而林木稀少的庄窝坡、威坪公社只降雨六十四毫米到七十七毫米。高墙框公社蔡家屯大队,去年在沦头河防护林带内的一百六十亩小麦,亩产三百斤,比林带以外的产量多一倍。
三、林木覆盖面积大了,水土流失少了。过去,“旱天地冒烟,雨天流泥汤”,一遇大雨,山洪暴发,冲毁良田,泥沙遍地,水土流失非常严重。由于大面积植树造林,初步控制了水土流失。截至一九七七年底,全县水土保持面积达九十八万亩,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七。李洪河流域总面积三十六平方公里,现在造林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百分之五十,地表径流比造林前减少百分之六十以上,河水含泥沙量也减少百分之六十以上,每年流失泥沙由十四万多吨减少到五万多吨。过去不能利用的旧河滩,已造良田二十三万亩。
四、树多了,霜冻轻了,冰雹少了。清代《朔平府志》记载:“右玉、平鲁,西北临边,寒早暖迟,所种惟莜、荞麦、胡麻。”解放后,随着林木覆盖面积的增加,无霜期延长了。一九五七至一九六六年的十年与近十年相比,年平均无霜期由一百一十二点八天延长到一百二十八天,林网内霜冻危害减轻了,给农作物延长了生长期,使过去只能种莜麦、黍和胡麻的地方,现在也能够种植玉米、小麦和谷子了。冰雹灾害也大大减轻。一九五七至一九六六年年平均降雹五点三次,一九六八至一九七七年年平均降雹减少到三点九次。
林业的发展,不仅保障了农业生产,促进了牧业的发展,还提供了大量的燃料、木料、饲料和肥料,改善了群众生活。过去全县有二百三十三个大队共一万五千多户社员燃料奇缺,现在可以用整修的树枝和醋柳全部解决。高墙框大队过去靠刨草根、拾畜粪当烧柴。刨草根造成水土流失、草场沙化;烧畜粪造成肥料缺少、地力不足。现在林子起来了,烧柴不用愁了,畜粪用于肥田,秸秆还田,促进了粮、油增产。林多,枝叶多,林内绿草成茵,为养猪、牛、羊、兔提供了大量饲料。林多,木料多,现在全县每年可生产木材一千五百多立方米。按现有成材林木的生长量测算,每年可增长木材蓄积量五千至七千立方米,这是一笔很大的积累。群众高兴地说,这是咱们农民的“银行”。
本报通讯员


查看完整版本: [-- “不毛之地”变绿洲 大灾之年收成好——右玉县造林效益调查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