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碧瑶来去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9年04月 -> 碧瑶来去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陈有为 1979-04-29 00:00

碧瑶来去

第6版()
专栏:

碧瑶来去
陈有为
从马尼拉去碧瑶,只有一小时的飞行航程。
客机钻出一大片白色混沌的云层,菲律宾的“夏都”碧瑶就遥遥在望了。随着机身渐渐下降,这个美丽山城的倩影,越来越清晰地显现在眼前。下到机坪,举目四眺,但见群山起伏,苍松林立,一簇簇红绿相间的屋宇房舍,分布在山麓处处,掩映于秀木繁荫之中,确是别具一番景色。
经过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和热闹的街市,我们对外友协代表团来到下榻之处山顶旅馆。安顿不久,菲律宾朋友向客人介绍起碧瑶的情况来:
碧瑶建市,到现在不过七十年的历史。这里原是菲律宾北方山区部落伊戈洛特人聚居的一个地方。据说美国人最初到此,问起这叫什么地方,土人回答说:“巴基奥”,意思是“风暴”。后来就以此作了地名。在中国,不知是谁把它译为“碧瑶”——碧绿的瑶池,倒是既谐音,又形象。经过几十年的开发建设,现在碧瑶已成为十一万人口的城市。因为气候凉爽,风光秀丽,每当四、五月的高温季节,菲律宾政府各部过去都要迁署到此办公。外国游客也纷纷来到这里避暑观光。其实,菲律宾常年很热,所谓“夏都”,不过是相对而言罢了。
在碧瑶访问的一天半日程,是紧张而有趣的。除了拜会市长与省长之外,还进行了参观。在一座新建的博物馆里,看到了山区部落的历史与风貌。从当地著名的矿山公园顶端,望得见碧瑶附近的矿址和矿工住房。对面桑托·多马斯最高峰上,云雾缭绕中的巨大雷达正在转动。总统的夏宫,常年开放,任人游览。山荫道上,鲜花盛开,游人不绝。偶尔可以看到伊戈洛特人的木屋,类似云南傣族的竹楼,立于几根木柱之上,下面有一人高的空间。路边不时出现一种很象南粤凤凰树的火红花朵,但奇特的是,它只有枝干而无树叶。不少游客,花五个比索一小时,在兴致勃勃地沿着山路乘骑出租的小马。碧瑶与马尼拉不同,并无炎热的感觉。清晨夜晚,或者细雨霏霏时候,人们还得穿上薄薄的毛衣。
山城的集市,丰富多彩,充满着异国情调。上下坡道虽窄,但是货物密集。从店堂到路边,从地面到屋檐,里里外外,上上下下,摆满了各种各样当地和外来的产品:新鲜的蔬菜水果,椰子榨的红糖,椰壳做成的腰带,两个比索一公斤的雪白大米,色彩绚烂的内衣外衣,遍地成堆的皮鞋拖鞋……。当地不产椰子、芒果,但是草莓红里透亮,个儿又大,逗人喜爱。萝卜、黄瓜肥硕粗壮,不过洋白菜很小,西红柿也只比鸡蛋稍大一点。这里特产木雕,大都出自山区部族山民之手。它们造型优美,匠心独运,有天鹅、水牛、螃蟹、各种飞禽走兽与人像。还有几尺长的大木匙与木叉子,据说美国游客都爱买去做室内装饰品。在一家商店内看到一座一米半高的猎人木雕。肩头扛着一头小鹿,腰带短刀、绳索,四肢筋肉突起,脚旁伴着鲜花与林间小动物,看来形象十分生动,使我们驻足凝视很久。据说所有这些木雕,都是由山民凭空想象,不用任何事先描图塑型而随手雕成的。他们对生活的观察入微与巧妙的艺术创作才能,实在令人惊叹。
碧瑶的华侨并不多,只有一千几百人。他们大都种植蔬菜或经营商业。当地的菲中了解协会分会,团结了不少华裔和华侨朋友,把我们这些远方来客当作亲人来欢迎接待。我们会见的一位年迈的洪老先生,一家三代都热心从事发展和中国友好的工作。在留宿碧瑶的那个晚上,当地侨校的两位身穿蓝衫的男女学生参加演出,为我们朗诵了柯岩的诗:《周总理,你在那里》。在这个异国的山城,想不到听见了亲切的乡音。而那亲切的乡音,又饱含着多么深沉的情思,拨动着我们的每一根心弦啊!
我们不知道第一个到过碧瑶的中国人是谁,但我们知道中菲两国的舟楫相通与人员往来,始于东汉年代,真是源远而流长啊!碧瑶的朋友在形容我们两国关系的亲近时说,中国领土台湾的最南端,与菲律宾最北部的小岛亚米岛,只隔着一条小小的海峡,近得可以彼此鸡犬相闻。也许真实情形并非如此,但这样的形容比喻,却牵动我们代表团成员、广东作家杜埃同志的诗情。在和菲律宾朋友话别的一次集会上,他即兴赋诗,随口吟道:
隔海闻鸡啼,
友谊古来系。
群山苍松笑,
人间有瑶池。
是啊,友谊古来系,而今喜更新。美丽的山城碧瑶,你那苍翠的身影和热情的胸怀,是多么使人难忘啊!(附图片)
上图为碧瑶山城公园一景


查看完整版本: [-- 碧瑶来去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