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了了录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9年04月 -> 了了录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蓝翎 1979-04-30 00:00

了了录

第3版()
专栏:

了了录
蓝翎
回忆起我写第一篇杂文,那时才二十四岁。弹指之间,年纪翻了一番。屡经波折,学识了无长进。今天重新提笔,也只能从短文试起。古语云: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故题曰:“了了录”,以示“未必佳”。

文艺工作的中心是什么?是要有作品,有大量的好作品。作品一多,自然就有了“百花齐放”局面。作品哪里来?当然要人写,要培养作者。
怎样培养?关键是要有文艺民主。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可见树人比树木难得多!多年以来,我们树的木少,伐的木多,致使祖国的森林资源和绿化大遭破坏。文艺战线上也有伐木者。穷凶恶极的林彪、“四人帮”和他们那个顾问乱砍乱伐,这是令人万分愤慨的,要永远记住这笔债,继续清除他们的种种流毒。此外,还有自觉不自觉,有意无意,用极左的思想锯子或斧头,从政治上、思想上胡乱砍伐作家的,致使我们的作家不是越来越多,而是受到严重摧残,越来越少。
何以见得?有史为证。从一九四九年全国解放以后,在“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的歌声里,在党的阳光和雨露的照耀、滋润下,青年作者象雨后春笋大量破土而出,小的十几岁,大的二十出头。一九五六年的全国青年文学创作会议,就是这批新生力量的大检阅,他们的不少作品到今天仍然闪闪发光。曾几何时,一扫帚,把其中相当多的人当作垃圾扫掉了。从此以后到文化大革命前的十年,新的青年作者就不如以前那些年出得多了。一九六五年全国青年业余文学创作积极分子大会的不少代表,还是第一次会议的老代表,因此,第二次青年创作会议就不如第一次显得有生气。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人帮”独霸文坛,老中青一齐遭殃,哪里还出得了新人?“四人帮”被粉碎后,短短两年多时间里,又出现了大批青年作者。这很有建国初期的新气象。好!
有了文艺民主,树人尚且不易,更何况没有文艺民主呢?还是老话,树人难,十年、百年还不一定。毁人易,只要一秒钟就完了。

对人的处理要采取慎重态度,形象的说法是“冷处理”。“冷处理”的对立面是“热处理”。现在提出“冷处理”,恐怕也是从吃了“热处理”的苦头中总结出的教训。
对文艺作品更要“冷处理”。作品拿到群众中去,要经过较长时间的考验或选择,好的被保留下来,不好的自然会被淘汰。这是最广泛也最能见效的文艺民主。想人为地把这个过程缩短为一天两晚上,必将徒劳。
“冷处理”实际是让实践去检验,让群众长期去检验。“热处理”往往是按“长官意志”办事,如果长官头脑一发热,眼里没有了群众,也不顾及作者的命运,结果必然是作品“热处理”,作者入冷宫,且有更甚于此者。《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在桥梁工地上》等作品及其作者二十余年的遭遇,不是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吗?
千里马要有伯乐来识别,人才和作品也要有“伯乐”来发现。文艺界的领导要做伯乐。那么,文艺批评干什么呢?是作伯乐还是干别的?依我看,至少别作“热处理”的加温剂,别作“长官意志”的打人棍,最好能作文艺百花园中努力浇灌鲜花、铲除毒草的园丁。


查看完整版本: [-- 了了录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