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东京,友好之城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9年05月 -> 东京,友好之城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柏生 象光 云方 1979-05-23 00:00

东京,友好之城

第5版()
专栏:日本通讯

东京,友好之城
大阪的欢声还在耳边回响,名古屋的热涛仍在胸中荡漾,中日友好之船告别关西地方,沿着日本东海岸继续进行友好访问。五月十八日,当喷薄而出的太阳问讯浩瀚的大海时,友好之船来到了日本首都——东京。
多少中日朋友立下了东京相会的期约。日中友好协会东京都本部会长宇都宫德马在欢迎友好之船入港仪式一开始,就充满激情地说:“我们一衣带水邻邦朋友欢聚一堂的长年夙愿实现了!”
日本全国四十多个友好团体的代表到晴海码头上欢迎代表团。和平鸽伴着洁白的海鸥在人们头上轻飞,乐队奏起欢快的中国歌曲和日本名曲《花儿》:阳光明媚隅田川,扁舟轻摇如梭穿;擢开水面花四溅,良辰美景谱何篇。一幅多么生动瑰丽的图画!
东京在代表团的心目中,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这不仅因为东京是世界十大名城之一,是一座历经时代风云的都市,重要的是它到处留下了周总理以及老一辈革命家的足迹。今年又和我国首都结下了友好城市的良缘。
热情的主人安排代表团的一些同志登高望远。雨后的东京格外清新。人们视线追逐的天际,云冠雪笠的山姿清晰可见。啊,富士山!多少年来,富士山不仅成为日本民族的象征,也成为中日世代友好的象征,郭沫若同志曾经这样形容过:黄河之水通江户,珠穆峰连富士山。代表团的同志来日本之前,就渴望见到她的丽容暖貌。昨天,在爱知县的知多市,几千名中日朋友欢聚在一起,大家换上日本的民族服装“袢天”,廖承志团长和粟裕最高顾问亲自击鼓掌节,两国朋友结伴相联,翩翩起舞。日本朋友还把十坛美酿,一架珠珞玎玲的“神舆”抬到船上。临别前,廖团长提笔给久野忠治画了一幅熊猫,并且为日本朋友一连题了二十几张字联,团里不少同志也题了词,其中道:“富士山高,中日情长。”
“为友谊而来”,这是代表团的共同语言。一位台湾省籍的代表离开北京时,特意去天坛公园摘了几枝刚刚吐放的樱花。这些樱花是田中前首相代表日本人民在一九七二年送给中国的,它流下过北海道松前町松城小学校孩子们辛勤的汗水。这位代表和他的同事把采来的樱花作成标本,参观东京日本广播电视台的那天,送给了日本友人,他请朋友们代转樱花在中国生长的状况。
代表团游览市容,参观工厂、学校以及访问家庭,常常为一些天真烂漫的儿童所包围。当孩子们扬起红红的小脸,张着小手,喊着“你好”,再将一束束鲜花送到你跟前时,你的眼睛不能不感到湿润……。北京市特级教师许通儒去?谷区幼儿园参观,孩子们就扑到她的怀里,亲昵地叫“阿姨”,还表示要到北京去。日本朋友告诉代表团,友好不仅是这一代,要代代相传,在孩子们的心灵里培植日中友谊的花朵。
东京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青年时代生活学习过的地方。不少同志一到东京,就期望去寻找总理当年的故居。不论是参观,或是短暂的休息,话题常常从周总理谈起,又谈到中日关系和四个现代化。周总理亲手浇灌中日友谊之花的功绩永远铭刻在广大人民心中。
逗留期间,代表团先后探访了为中日关系正常化作出贡献的田中角荣和福田赳夫前首相,看望了中岛健藏、藤山爱一郎等一些老朋友。五月二十一日,廖承志团长拜会日本首相大平正芳,邀请他早日访华,大平首相表示非常高兴。两国领导人对中日关系的不断发展感到满意,展望今后两国经济往来,贸易合作,一致认为中日友好不仅有助于两国的和平繁荣,也有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繁荣。
东京的市容给代表团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六十年代以后,日本变化很大,商品的质量提高了,花色多了,包装和样式也讲究起来。人们比较讲究礼节,服务态度和蔼,讲究卫生,大街上很少见到垃圾纸屑……另一面,也可以看到公司的职员,工厂的工人,走起路来匆匆忙忙,西方人称日本人是“急性子”,其实,工作压在那里,不急是不行的。
在东京短短的四天里,代表团还应邀到工人、职员、教授、学者等各阶层的日本朋友家里作客,加深了友谊,促进了相互了解。星期六,北京班的同志来到大正大学讲师今枝二郎家里。今枝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了,见到北京的同志兴奋地说,“北京和东京结为友好城市,我们是亲上加亲。”为了纪念中国朋友来访,今枝先生把自己的新作《唐代文化考察之一,阿倍仲麻吕》一书赠给代表团成员。朋友们促膝交谈,共叙友情,就好象是一家人。代表团的同志说:好象久别重逢的家人,知心话儿说不完。团里一位代表还即兴赋诗道:欣然来访亲戚家,满目诗书睹芳华,流长源源说史话,隔海共浇友谊花。
一些代表还走访了日本部落民的家庭。代表们来到江户区平井町。这一带是东京部落民较为集中的地方,虽然住宅也是十几层的楼房,生活却不怎么富足。代表团的同志来到一家叫矶部的朋友家。矶部一家四口,住着一套三间的屋子,显得有些拥挤,工作是在一家小小的玩具厂。主人坦率地告诉中国同志,部落民的生活是低下的。战后,部落民的等级制度虽说已经取消,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仍然受到各种不同的歧视。工作多数是在中小企业里。听说中国客人来,邻居的一对青年夫妇也来作陪。这对夫妇生活还苦些。男的是个临时工。他说:“我们只能干最脏最累的活。对我来说,如果每月找不到十五天的工作,就难以维持生活了。”中午,主人留客用餐,热情的主人特意为中国朋友准备了日本著名的“天麸罗”和“鸡素烧”。在这样的家庭里,吃到如此丰盛的饭菜,中国同志有些禁不住自己的感情:这那里是普通的饭食,分明是建树友谊的精神食粮,是倾注满腔热血的友情啊!
夜幕降临,从友好之船明华号甲板上展望东京,回忆几天来的一幕幕,一种激动人心的友情在人们胸中升腾。我们即将离别东京,再见,明华轮满载友谊去开始新的航程!本报记者
柏生 象光 云方


查看完整版本: [-- 东京,友好之城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