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苏联为什么要同发展中国家搞“长期合作”?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9年05月 -> 苏联为什么要同发展中国家搞“长期合作”?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新华社记者 1979-05-24 00:00

苏联为什么要同发展中国家搞“长期合作”?

第6版()
专栏:

苏联为什么要同发展中国家搞“长期合作”?
新华社记者述评
在马尼拉举行的联合国第五届贸易和发展会议内外,苏联代表装出煞有介事的样子,“谴责”西方国家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剥削,同时大肆吹嘘苏联同发展中国家之间在贸易经济关系中的“合作”,竭力向发展中国家兜售“在贸易、生产和科技领域进行长期合作的计划”。众所周知,第三世界国家在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中,特别是要在某些重大问题上采取具体措施时,莫斯科却总是唱反调的。那么,苏联又为何如此热衷于同它们“合作”,而且又要“长期合作”呢?只要对苏联的对外贸易结构稍加剖析,就可以看出其中的奥妙了。
七十年代以来,苏联的对外贸易发展十分迅速。一九七○年的对外贸易总额为二百二十一亿卢布,一九七七年为六百三十三亿卢布,一九七八年高达七百零二亿卢布。苏联在这几年的贸易顺差分别是九亿、三十一亿和十二亿卢布。这些顺差是怎样得来的呢?统计数字告诉人们,它的顺差主要是通过同第三世界国家的贸易取得的。据苏联《经济报》、《对外贸易》等报刊公布的材料,苏联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大体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发展速度快。贸易额从一九七○年的三十亿卢布上升到一九七七年的八十三亿卢布,一九七八年达到八十五亿卢布。二是苏联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顺差逐年增加,一九七○年为六亿卢布,一九七七年猛增到二十三亿卢布,一九七八年又上升到二十九亿卢布。三是苏联用技术上过时的机器设备换取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战略原料、食品和日用品。近年来,苏联一方面从西方国家进口大批先进机器设备,同时把过时的机器设备高价出售给第三世界国家,从而获得巨额利润。据苏联《经济报》今年第十五期公布的材料,一九七八年,苏联机器设备和交通工具的出口比一九七七年增长百分之十一点九,价值七十亿卢布,占苏联整个出口商品价值的百分之十九点六。“经互会”成员国等国家是这类商品的最大买主,它们买下了苏联出口机器设备的百分之七十九。发展中国家是苏联机器设备的第二个大销售市场。去年,苏联这类商品出口的百分之十七是销往发展中国家的。与此同时,苏联从发展中国家进口了大批战略原料、食品和日用品。苏联《经济报》今年第十四期写道:“扩大对发展中国家成套设备的出口,使苏联能够支付从这些国家进口诸如天然橡胶、长纤维棉花、皮货、黄麻、植物油、水果、咖啡、可可豆、茶叶、香料、纺织品、鞋子等等这样一些必需商品的费用”。苏联从发展中国家获取重要工业原料的数量越来越大。一九七五年在苏联进口的几种主要矿产品和农副产品中,从第三世界国家进口占的比重是:石油、天然气、天然橡胶百分之百,锡百分之七十一,铁钒土百分之八十六,黄麻百分之九十二。《经济报》今年第十五期透露,一九七八年苏联主要从发展中国家换取了二万六千吨咖啡、十万零三千吨可可豆、近四万六千吨茶叶、十八万三千多吨肉和肉制品、近四万吨黄油、六亿八千万个蛋、四百万吨原糖、八十四万七千吨新鲜水果、十八万二千吨新鲜蔬菜、一亿二千二百万双鞋以及价值数亿卢布的其他日用品。
苏联报刊公布的材料还表明,苏联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也有三个特点。一是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一样,发展速度快。一九七○年苏联同这类国家的贸易仅四十七亿卢布,一九七七年激增到一百八十七亿卢布,一九七八年高达一百九十七亿卢布,占苏联对外贸易总额的百分之二十八。二是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大量顺差恰成鲜明对照,对工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逆差直线上升;一九七○年为三亿卢布,一九七七年上升到十一亿卢布,一九七八年跃到二十三亿卢布。三是苏联同这类国家的进出口商品的种类同第三世界国家也相反,主要用原料、燃料换取先进机器设备。苏联一九七八年出口商品的一半左右是燃料、动力和原料,其中主要出口到西方国家和“经互会”国家。在这一年,苏联进口的机器设备的价值比一九七七年增加三十亿卢布,达一百四十五亿卢布,相当于上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机器设备进口总额的一半左右。
通过对上述贸易状况的初步剖析,可以清楚看出,苏联的外贸公式是:对第三世界国家——用机器换原料;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用原料换机器。在这过程中,苏联在同发展中国家“机器换原料”的贸易中,通过不等价交换进行超经济剥削。例如,苏联过去向埃及出口的某些商品的价格比苏联向西德出口的同类商品的价格高百分之十三到一倍多。苏联向印度出口的机器和其他商品的价格一般比国际市场高出百分之二十至三十。而苏联从发展中国家进口的许多原料和商品则往往低于世界市场价格。
据伊朗报纸揭露,苏联从伊朗购买的天然气价格仅相当于苏联转卖给欧洲的天然气价格的四分之一。苏联从印度进口的原料价格也比世界市场低百分之二十至三十。一九七六年,苏联购买安哥拉咖啡时,其价格只有国际市场价格的三分之一左右。由于这种不等价交换,苏联除从第三世界国家获得大量原料外,还一直保持巨额出超,利用这笔可观的顺差填补它同西方贸易形成的逆差还绰绰有余。此外,苏联还把从第三世界国家进口的原料高价倒卖给西方国家,从中牟取暴利。这就是为什么苏联竭力维护现存的国际经济秩序,拚命向发展中国家推销“长期合作计划”的奥妙所在。
苏联在“合作”的借口下搞超经济剥削的伎俩已逐渐被一些国家识破。有的国家已对苏联提出的一些“合作计划”进行了抵制。据日本《朝日新闻》报道,马来西亚政府去年拒绝了苏联提出的帮助建立水电站的建议。新加坡不接受苏联要和该国的国营贸易公司——国际贸易公司成立联营公司,以作为苏联同东盟国家进行贸易的渠道的建议。据印度《经济时报》今年五月十二日报道,印度也拒绝了柯西金不久前表示愿意帮助印度发展它的某些重要经济部门的建议。


查看完整版本: [-- 苏联为什么要同发展中国家搞“长期合作”?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