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六一随想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9年05月 -> 六一随想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周绍昌 1979-05-30 00:00

六一随想

第6版()
专栏:

六一随想
周绍昌
今年,在国际上是儿童年。
“六·一”前夕,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等单位发出号召,把关心、爱护、教育下一代的问题提出来,摆在大家面前。这是与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密不可分的重大课题。
叶圣陶同志针对四川和其他地方一些人热衷于“耳朵听字”的奇谈,写了一篇发人深思的文字,引起不少同志的热烈议论。议论的中心之一,就是深感华主席提出的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对党的领导干部来说,更是如此。
言传身教,耳濡目染,自古明训。儿童的开蒙老师,首先是父母。父母的一言一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乃至生活道路。
这道理,似乎谁也明白。其实,还有不少人不懂或不想懂。
一位老教授剀切地说:“儿童都是可育之材,智力发育有早、晚之分,先天遗传也各不相同。聪明的小孩子能写行书、草书,学得快,摹仿得有几分意思,其实也是学而知之。然而,他缺少刻苦学习楷书的功夫,不是循序渐进,难免不被浅见误了。”
另一位中年同志深有所思地说:“有的孩子不仅是‘神童’,而且被捧为‘书法家’、‘音乐家’或者别的什么‘家’,被有意无意捏成天才。少数家长,不知珍惜地滥用孩子最可贵的童年,以孩子为‘奇货’换取物质享受,乃至极尽钻营,使纯洁的儿童也被铜臭侵蚀,这实在是害子女。”
我想起当年东北的一个“儿童音乐家”。一九五四年的《人民画报》上,有一幅照片,一个胖乎乎的小孩,正在演奏二胡,稚态可掬,任谁也喜爱的。听说只隔两年功夫,记者到东北采访,想再访这个小朋友,不幸,这个“天才”因为报刊大力宣传,成了当时的骄子,省、地、县把他当作本地“特产”,一有来访者就拿出来炫耀一下,结果,记者重见的“儿童音乐家”已成为鲁迅笔下的老闰土。莫说拉二胡,孩子已经被充当杂技演员的苦役拖垮了。时至今日,谁知道他与二胡还有多少联系?
一位美术工作者教女儿学绘画,先教她画素描,要求十分严格。
起初,女儿画石膏像很不成样子,却去偷偷临摹得意的《他日相呼》,还暗自埋怨父亲埋没了她的才华。过了一段时间,她的素描有了一些基础,发现自己的天才临摹一无是处,才又认真刻苦地画石膏像。
由教育而自觉,这父女俩是对的。


查看完整版本: [-- 六一随想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