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救救孩子们!”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9年05月 -> “救救孩子们!”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冯军军 1979-05-31 00:00

“救救孩子们!”

第6版()
专栏:国际随笔

“救救孩子们!”
冯军军
温弗里德的父亲是一位名医,他妙手回春的医术可以使很多垂死的病人恢复健康,却被他的小儿子关在卧室门外束手无策。他不得不破门而入,发现儿子面色苍白,直挺挺地躺在床上,一只装有安眠药的空瓶歪在一边。三天后,当温弗里德经过抢救恢复了饮食和说话能力时,面对悲怆的双亲,仍然默然不语。
这不是小说里描写的情节,而是发生在西德的一桩真实事件。类似的事件在西德并不少见。据西德报刊透露,在西德大约一千二百五十万儿童中,每年至少有五百儿童自杀,另外还有数以千计的儿童企图自杀。
何止是西德一个国家如此。据调查,日本一九七八年上半年就有四百五十三个少年儿童自杀,而今年“情况似乎将更坏”,单在一月份就有一百零四名未成年人自杀。更使人震惊的是,据东京一份调查报告说:“小学生中约每四个里就有一个曾想到自杀;中学里是每三个里有一个。”
一九七九年被联合国定为“国际儿童年”。发生在一些资本主义国家里的如此众多的青少年和儿童的自杀,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切。
是什么原因使这些国家的活泼可爱的孩子陷入如此深重的精神苦闷之中,早早地便走上了生命的归途呢?不妨看看他们的死因吧。
一个女学生留下了一篇对入学考试感到心神不安的日记弃世而去;
一个十五岁的孩子因为“学习时精神集中不起来”而吊死在一棵树上;
一个女生在自杀前给她的一条狗写道:日本的世界对我是多么地没有希望,“我羡慕你,因为你不必到学校去”;
在日本南方,一个女孩子引火自焚,她在绝命书中写得很简单,“我对世界感到厌烦了”;
一个男孩子留下遗书说:“到了学校,尽是不愉快的事情,我希望有个能够谈心的朋友,哪怕一个也好”;
……。
不难看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形形色色的阴影笼罩下,在这些小小的心灵里,拥塞着多少悲愤、厌世和绝望!他们需要获得知识,教育制度却使人感到畏惧;他们需要得到关心,受到的却是冷酷和无情;他们需要沐浴在友爱的阳光下,但是环境却使他们感到孤独、寂寞。这一切,使他们的身心遭到严重的伤害和摧残。
许多国家都一样,儿童们都是在学校里度过的。但是在资本主义国家,受教育却成了“生存竞争”的战场。要摆脱贫困失业,找到一份优异的工作,首先要有一张文凭,而且最好是名流大学的文凭;而要上名流大学,又必须先上著名的中学和小学。由于过分强调学历,天真的孩子们被迫陷入考试竞争中。日本政府在一个报告中就曾经这样指出:“这种‘竞争’给对于人生来讲最富有想象力、最有趣的中、小学时期的生活涂上了一层暗淡的灰色。给孩子们带来了忧虑和痛苦”。结果,求学剥夺了他们精神上的自由,造成不堪负荷的重担。
天真的孩子们需要赤诚的友情。但是,资本主义社会使人与人的关系变成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近年来,在一些国家里泛滥着“消费即美德”的思潮。人们热衷于追求个人的物质享受,而人与人的关系却变得冷漠与无情。孩子们之间的关系也受到这种哲学的侵蚀。嫉妒、戒备代替了无邪的友情。那个希望“有个能够谈心的朋友”的遗言,是多么具有代表性的呼声啊!
光怪陆离的资本主义社会里的其它社会问题,也给儿童的心灵上刻下了一道道创伤。西方的报刊曾经指出越来越多的离婚事件,家庭纠纷,经济破产、失业,也无情地吞噬着儿童们。父母为生活奔波,他们对孩子冷漠、缺乏温暖,儿童们在这个社会中,从他们懂事的第一天起,就亲身体验着各种令人不快的现实。资本主义社会近年来虽然创造了丰厚的物质,但同时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空虚、忧伤和绝望。孩子们小小的心灵里也不免“对世界感到厌烦”。
目前,儿童自杀数量的迅速增加,已经引起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遍注意。人们企图通过种种方法来制止或减少这种现象,诸如设立防止自杀的社会结构,安装热线电话、组成“重视生命委员会”等等。但是,这种由于社会本身深刻矛盾所孕育产生的特殊现象,岂能是用这种修修补补的方法所能制止的呢?“救救孩子们!”这是一部分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学家发出的呼声。


查看完整版本: [-- “救救孩子们!”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