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一气呵成 多快好省——上海石油化工总厂第一期工程的建设经验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9年06月 -> 一气呵成 多快好省——上海石油化工总厂第一期工程的建设经验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吴复民 1979-06-29 00:00

一气呵成 多快好省——上海石油化工总厂第一期工程的建设经验

第2版()
专栏:

一气呵成 多快好省
——上海石油化工总厂第一期工程的建设经验
在我国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采用成套进口设备兴建的大型重点工程中,上海石油化工总厂的成就是引人注目的。
它建设时间比较短。一九七二年底开始围海造地,并为施工准备各种条件;一九七四年元旦打下第一根基础桩时,延伸几十里的“厂区”还只是一片白茫茫的海滩。经过四年多的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大型石油化纤联合企业,巍然矗立在东海之滨的杭州湾畔了。从一九七六年七月第一套化工装置投料试车至一九七八年底,这个联合企业已经试生产了两年半。从今年元旦开始,它的产量已正式列入国家计划。
它收效比较快。仅仅在试生产期间,就已经生产出合格的涤纶、维纶、腈纶十一万多吨、塑料十二万吨,赚回了百分之四十的石化总厂总投资。由于它的建成投产,国家用于进口合成纤维、塑料所花的外汇减少了。
它资金使用掌握得比较紧。整个工程建设总投资控制在国家批准的总概算之内。
经过不断努力,现在,这个联合企业的进口装置的“三废”处理,达到了合同规定和国家标准。国内配套装置也基本上达到了国家规定的“三废”排放标准。
上海石油化工总厂的投资效益为什么发挥得比较好?它有些什么主要经验?
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同自力更生相结合
采用成套进口设备同自力更生的建设相结合,这是上海石油化工总厂的一条基本经验,也是一个显著特点。
建设一开始,就确定了一条原则:凡是国内自己能够制造、供应的设备,就不从国外进口。千方百计节约外汇,尽量少花钱,多办事。
这个厂的十八套生产装置中,九套关键性的化工装置是从日本和西德进口的,工艺是成熟的,技术是先进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大多在国际上处于先进水平。不少新技术填补了我国石油化工、化纤工业的空白。这些进口装置的土建设计、施工和设备安装任务,全部由国内承担。另外九套装置,包括规模巨大的腈纶分厂、维纶分厂、涤纶分厂(部分设备)和热电厂、水厂、机修厂、污水处理厂等,全部由国内自己设计、制造,自己施工、安装。国内自己制造的部分,在投资总额和设备材料总重量中,都占三分之二左右。
进入上海石化总厂化工二厂,首先映入人们眼帘的,是一字排开的三座由钢架和塔、罐组成的气势雄伟的建筑群。东头是从西德进口的乙醛装置,西头是从日本进口的丙烯腈装置。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醋酸装置,排列在中间,规模和技术水平都在国内居首位。这套装置生产的优级醋酸,达到了日方提出的十七项指标,具有国际先进水平。
由于我国工业基础薄弱,国内配套的大量设备、仪表,也有一些技术水平不很高,与先进水平有差距。但是在实践中,逐步得到改进和完善。完全由我国自行设计、自己制造设备建设的腈纶分厂和维纶分厂,就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这两个分厂是我国最大的同类型化纤厂,它们年产的合成纤维,相当于一百八十八万亩棉田的产量。特别是腈纶分厂,技术难度大。这个厂的主要生产设备,曾经打算从国外进口。后来,改为国内配套。在国务院直接领导下,一场设计、制造腈纶设备的大会战开始了。当时的轻工业部,把上海、山东、河北、河南、山西等地十四、五个纺织机械厂和化学纤维厂组织起来,投入了这场战斗。腈纶设备要求防腐蚀性强,对材质要求很高;冶金工业部动员了鞍山、大连、北京、太原、上海的十多个钢厂,为之提供材料。与此同时,第一机械工业部向安徽、广东的仪表厂,下达了研制有关自动化仪表的任务。一年半以后,各类设备、仪表源源运往建设工地。
在一九七六年十月,腈纶厂第一次试车,成功地纺出了腈纶纤维。人们心情激动。大家所以这样激动,不仅由于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而且由于看到在设计、制造和建设的过程中,成长起来一支技术队伍,他们经受了锻炼,积累了经验,增长了才干。然而,建设这样大型的化纤厂毕竟在国内还是第一次,没有经验。在试生产过程中,在设备质量、安装质量、工艺技术和管理方面,曾经暴露出不少问题。为了消除这些缺陷,纺织工业部派出一位副部长带领工作组,在石化总厂长期蹲点,并把工作重点放在这个关键性的分厂,推动腈纶分厂积极而慎重地拟订出技术改造方案。经过两年多的整改,如今腈纶和维纶的产量、质量,都已基本达到设计要求。
歼灭战赢得了高速度
上海石油化工总厂是毛主席、周总理生前为解决人民穿衣问题亲自批准建设的重点工程。它是建国以来我国纺织系统及上海市最大的基本建设项目。建设现场,最多时集中了五万职工进行设计、施工、建设大会战,全国有二十几个省、市、自治区从不同方面支援了工程建设,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大协作的优越性。“四人帮”对这项大型建设工程,又利用,又破坏。他们妄图利用石化总厂的建设成果,作为对抗党中央的政治资本;他们推行的极左路线,曾在许多方面严重干扰这项重点工程的建设。广大建设者,同“四人帮”进行了坚决的斗争,赢得了速度。粉碎“四人帮”后,拨乱反正,这个现代化联合企业的建设,进展更快了。
集中力量打歼灭战,是多快好省进行基本建设的一项原则,也是一个复杂的科学管理工作。想一想吧,在昔日这片荒海滩上,一下子集中了几万建设大军。人们要往地下浇灌混凝土基础,铺排水、电、气和各种工艺、物料管道;要在空中架设纵横交错的线路;而在地面,除去成片成群地建筑厂房以外,还有十二万吨设备从水、陆两路运往工地,需要组装。这样大型的、技术复杂的现代化工程,只有通过精确的计算和严密的组织,让各个工种交叉作业,环环扣紧,避免出现脱节、窝工、重复和返工,才能赢得高速度。
这个厂在施工中,正确处理了以下四个关系,真正做到了“集中力量打歼灭战”。
正确处理地下基础工程和地上建筑、设备安装工程的关系,做到先地下,后地上。按照这样的施工顺序,当时集中了上海全市五分之四的打桩机,在半年内,一鼓作气,把七千八百多根基础桩打到地下。在地面土建工程全面展开之前,他们还集中市政施工力量,把主要的下水道和上水道都铺设完毕。
正确处理土建和安装的关系,尽量把土建施工抢在设备运到工地之前完成,等设备一到,立即动手进行安装,避免了两次运输。他们叫做土建等安装,“基础”等设备,随到随安装。
正确处理公用工程和生产设施的关系,做到发电、供水、运输等公用工程,先行一步,不拖后腿。
正确处理国内装置和进口装置的关系,做到先国内,后国外。为了把国内装置抢在引进装置前面建设好,他们首先打一场“强攻油罐区”的硬仗,一举安装好总容量达十五万立方米的三十五只大油罐。紧接着,又全力以赴,先建一批条件比较成熟的国内装置。这样做,就岔开了施工高峰,争取了时间,又锻炼了队伍,积累了建设经验。当进口装置大批进入现场以后,就从容不迫地集中力量打好安装进口装置的歼灭战,从而掌握了建设的主动权。
工程质量是百年大计
上海石化总厂是大型的现代化联合企业,许多化工装置高温高压、易燃易爆,装置之间又互相关联,牵一发动全身,工程质量问题至关重要。他们对关系全局的焊接质量抓得很紧。凡是进口装置的特殊材质的焊接,都要求国外承包单位先提供焊接工艺和试焊材料,然后,严格按照设计的要求对工人进行培训和测定。焊工只有得到工地颁发的合格证书,才能参加焊接。一批二十来岁的女焊工,经过刻苦学习,出色地掌握了全姿势焊接技术,有的被日方技术人员赞誉为“神仙焊工”。把住了工程质量这一关,各套生产装置才得以安全运转。
整个工程的土建和安装质量也是比较好的。所有大型塔、罐的吊装和精密机械的安装,事先都拟定出详细的施工方案,并反复向每个工人交底,明确职责,保证了吊装工作万无一失。最近,这个厂对二千三百多个沉降观测点进行的测定表明,由于全厂桩基设计和打桩施工质量优良,所有大型设备的沉降率和差异沉降率,都在规定的限度之内。全厂一百三十八座大型塔类的垂直度和水平度,都达到国外提出的要求。
在质量问题上,这个厂也有过严重教训。由于“四人帮”的干扰破坏,合理的规章制度被冲垮了。在安装乙烯装置的工艺管道时,为了赶进度,管内杂物没有去除干净,四次吹扫简化成一次总体吹扫,结果,一百多个阀门被铁锈杂物打坏,不得不重新拆下,突击研磨修理,重新安装。这个厂还曾经两次发生大口径冷却水管爆裂事故,影响了全流程投料试车。总厂指挥部把这些教训作为典型事例,发动群众举一反三,对一个个装置进行质量检查,保证了试生产的成功。
管好用好进口的设备
上海石油化工总厂所有的进口装置,都是一次试车成功,目前都稳定地满负荷运行。在消化和掌握进口设备的工艺技术方面,他们有一些成功的做法。
从设计阶段开始,就对人员作了有远见的安排,组成一线、二线工作班子,让多数干部和技术人员负责工程建设,并随着建设的进展,逐步过渡到领导生产;让少量精干的技术人员摆脱繁忙的日常事务,留在第二线,专心致志地吃透进口装置的工艺技术。实践证明,这是一条很好的经验。
剖析石化总厂的“龙头”乙烯装置,可以说明这个问题。乙烯装置几乎集中了石油化工各种复杂的工艺技术。根据“引进好,建设好,生产好”的要求,化工一厂的主要负责人和技术骨干,都是基建、生产两副担子一肩挑,为掌握这套装置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第二线工作的是老工程师余益年等一批技术人员。他们和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专家一起,全面收集文献资料,仔细研究进口装置的工艺技术,对生产中可能产生的各种问题,包括可能发生的事故,都进行了基础理论的探索和工艺计算,先后取得一万二千多个数据,弄清楚了一个个“为什么”,从而较好地消化了引进技术。他们编制的开车方案,对各个技术细节和内部、外部条件的平衡,都进行了考虑和安排,受到日本技术人员的赞扬。他们还编写了适合我国特点和生产实际的“安全操作要点”、“操作规程”和“开车规程”,把日方提供的生产纲领进一步具体化。这两套班子,把理论和实践结合了起来。试生产以来,他们对乙烯装置进行了六十九项技术改进,使它日产量超过设计能力百分之九,质量、消耗都优于设计指标;从投料到出产品的周期,已从设计要求的七十二小时缩短到五十三小时。
年轻的操作工人经过业务对口工厂代训以后,都到工地参加设备安装和调试工作,进行现场培训。这是广大操作人员熟悉工艺设备、掌握生产技术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从西德进口的乙醛装置,是我国第一套直接用乙烯氧化成乙醛的装置,具有国际先进水平。这套装置的操作工人和干部、技术人员一起,参加了设备的土建、安装和试运转全过程,对装置的结构和工艺流程有丰富的感性认识。他们还注意向西德专家学习技术,水平提高很快。上海一个年产七千吨乙醛的老厂,用三百多名职工;这套装置年产三万吨乙醛,只有二十六个操作工,连后方人员、管理干部总共不超过七十人,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十七倍。采用这套装置,同我国国内过去采用的酒精法和电石法相比,每年可节约十一万吨粮食,或二亿度电。
关键是组织好一个指挥班子
组织好一个指挥班子,十分重要。这是工程成败的关键。
上海石油化工总厂各级领导干部,对建设好这样一个现代化的骨干企业,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许多人身先士卒,日夜工作,一心扑在四化上。现在的石化总厂党委书记,就是当时的围堤总指挥。在围堤战斗中,他和许多干部成天泡在碱性很大的泥水里,白天黑夜不下堤,有时小腿都肿得不能弯。
指挥班子基本上是稳定的。总厂和各分厂主要领导干部,都是亲自参加施工的建设者。总厂党委书记和大部分副书记、副厂长、总工程师,从一九七二年严冬艰苦的围海造地开始,就在第一线指挥战斗,领导了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处理了从对外谈判、勘察定点、工程设计、土建和安装施工到单机运转、联动试车和试生产的各种复杂问题。许多干部对情况心中有数,因此作出的决定承上启下,比较符合实际。
这个厂的指挥班子中,多数人懂得业务技术。几位主要负责人,几十年来一直从事工业生产和基本建设。为了加快四化步伐,他们兢兢业业工作,认真学习业务,刻苦钻研技术,带领干部、群众建设好石化厂。实践证明,以较快的速度建设这样的现代化联合企业,就是需要一大批懂业务、有干劲的领导干部。
本报记者 吴复民


查看完整版本: [-- 一气呵成 多快好省——上海石油化工总厂第一期工程的建设经验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