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积极生产少数民族特需用品——云南下关市手工业生产见闻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9年07月 -> 积极生产少数民族特需用品——云南下关市手工业生产见闻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张炳森 1979-07-31 00:00

积极生产少数民族特需用品——云南下关市手工业生产见闻

第2版()
专栏:

积极生产少数民族特需用品
——云南下关市手工业生产见闻
最近,记者到云南省下关市采访,看到这里手工业生产欣欣向荣,景象万千;那精工制作的少数民族特需用品,种类繁多的日用小商品,把市场打扮得琳琅满目,如花似锦,受到各族人民的喜爱。
风景秀丽的下关城,西枕苍山,东临洱海,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如今是大理白族自治州首府所在地。这里居住着的白、彝、回、傈僳、汉等各族人民,勤劳智慧,心灵手巧,具有生产手工业产品的悠久传统。林彪、“四人帮”推行极左路线期间,少数民族特需用品被诬蔑为“落后的东西”,工艺美术品被诬蔑为“封、资、修大杂烩”,说什么日用小商品“不值几文钱,没搞头”。左一刀,右一斧,把手工业生产砍得百孔千疮,上百种产品遭到扼杀。粉碎“四人帮”后,州、市有关部门经过调查研究,对手工业系统进行了整顿,并按照专业分工、协作配套的原则,组建了家具、服装、制帽、工艺美术等专业公司,使国营企业、街道工业和农村社队工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得到蓬勃的发展。目前,这个十一万人口的城市,已拥有生产手工业产品的企业五十五个,职工五千多人,生产六百多种少数民族特需用品和日用小商品,年产值三千多万元。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装、头巾、围裙、棉毯,别具风格的羽毛画、皮毛画、大理石镶嵌制品,群众需要的木器、竹器、陶器等等,都获得了生机。白族人民流传的神话传说,苍山洱海一带的风景名胜,成了制作少数民族特需用品和工艺美术品的题材。
下关的手工业,按照“杂、小、多、变”的特点,因陋就简,物尽其用,千方百计生产各族人民喜爱的生活用品。由革命街居民办起的拼花小工厂,是街道工业的一个先进单位。生产车间分散在几间窄小的旧房子里。五十多个闲散、待业人员,把服装厂剪裁下的零碎布条、布块利用起来,加工成颜色鲜艳的座垫、桌布、衣裙、枕头、被面、褥子等四十多种产品。连只有五分硬币那么小的碎布,经过他们精心拼制,都成了美丽的花朵。一块长四十八厘米、宽三十厘米的枕头面,由二百四十块碎布拼成。二千一百六十块布渣,缝制成了一床单人被面上的一百三十五朵花。可以想见,这是多么精细的活计!走进车间,看见那一小块一小块的布渣,五颜六色,在缝纫机上迅速地连成串,拼成花。近几年来,这个街道小工厂已利用碎布三万多斤,制成十七万八千多件产品,群众争相购买,供不应求。
最近,大理白族自治州和下关市有关部门作出新规划,制定了提高质量、增加品种等具体措施,决定再兴建和扩建一批手工业工厂,生产更多更好的手工业产品,满足各族人民的需要。本报记者 张炳森


查看完整版本: [-- 积极生产少数民族特需用品——云南下关市手工业生产见闻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