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水乡新路——探索我国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的途径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9年08月 -> 水乡新路——探索我国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的途径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徐志刚 周毅之 1979-08-30 00:00

水乡新路——探索我国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的途径

第2版()
专栏:

水乡新路
——探索我国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的途径
为了探索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的道路怎么走?我们访问了江苏省太湖地区的吴县越溪公社一大队。
这个大队已经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耕地、灌溉、插秧、治虫、收割、脱粒、粮食饲料加工和水上运输,都用了机器;有先进的育秧温室,还有机械化养猪场。社员务农,做工,从事副业生产,有了明确的分工,逐步走向专业化。大队的中心区有工厂、商店、学校、医疗站。大队部周围,是绿茵茵、齐崭崭的园田化大地。一个工农结合、城乡结合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正在形成。
这里,生产水平比较高。去年粮食亩产(按实有面积计算)达到一千七百一十斤,栽种稻麦的粮田,亩产二千一百四十一斤。社员平均每人占有粮食二千二百斤。从集体分得的现金,平均每人二百一十七元,加上家庭副业收入和医疗、上学、缝纫、幼托、看电影、粮食饲料加工和火化七项不要钱,社员实际平均收入在三百元左右。
越溪一大队地处江南产粮区,在五十年代,他们从兴修水利和农艺改革方面寻找增产粮食的出路。六十年代中期开始推广双季稻、三熟制。粮食产量有了提高,副业也有所发展。但是,三熟制面积扩大,劳力与季节的矛盾突出,往往顾了种顾不了管;顾了管顾不了收,顾了粮食生产顾不了其他。他们从中认识到“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意义,开始向机械化进军。
这里农业机械化的第一步,是解决机电排灌问题。接着,又用微薄的积累购买手扶拖拉机,把几千年来最原始的、耗费劳动力最大的人工翻地犁田改变成机器翻耕,解放了一批劳动力,初步掌握了主动权。
一九七四年,江苏省决定在越溪一大队搞水田地区全盘机械化试点。队里的干部、群众集中力量,解决“三弯腰一担挑”的问题。队里先后买进了插秧机和割晒机,逐步代替手工劳动。
这个大队的“三弯腰”问题中的耘田和“一担挑”问题还没有解决,他们是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先搞对产量影响大的、节省劳动力多的机器,实行机械化、半机械化和手工劳动相结合。
这个大队使用的都是国产机械,而且结合自己的条件搞配套农具。同时,他们也注意学习外国经验。据说,日本的插秧机由于质量高,并且用工厂化育秧的办法,解决了秧苗和机器相适应的问题,机插很快就普遍推开。越溪一大队为了把日本的经验学到手,已经搞了温室育秧。温室育出来的秧苗和手摇插秧机配了套,初步实现了育秧工厂化、秧苗标准化和插秧机械化。
这几年,他们同时解决了植保、粮饲加工和水上运输机械化,一部分田还安装了喷灌。机器干的活等于劳动力增加了百分之七十,腾出了大量人手,进一步搞精耕细作,发展副业和工业。
越溪一大队善于利用本地条件发展副业,它的副业主要是以养猪为主的养殖业。我们去看大队所属的河港和太湖沿岸。水面上到处是水花生、水浮莲和水葫芦,当地群众习惯称“三水”。人们夸奖说:“三水促三养(猪、羊、禽),三养促三熟(麦、稻、稻),熟熟夺高产。”沿途,只见一百二十亩鱼池片片相连;河港两岸鸡鸭鹅成群。有的生产队养羊、养兔,有的队还养蚕。这样,每亩田有六十担粪肥,土壤有机质不断增加,地越种越肥。
这里的干部有句口头语:“农业抓粮食,副业抓养殖,工业抓产值”。这个大队开始办工业,是靠农业机械化腾出劳动力和它所培养的技术力量。现在,这个大队已经有电子元件、农机修配等四个工厂和一个水泥预制品场。一九七八年的工业产值五十六万元,占全年农副工总产值的百分之五十五。这使他们的经济实力大大加强,可以办的事情就更多了。拿农田基本建设来说,他们主要利用工业的积累,对田、路、河、渠、林进行综合治理,把全大队的农田都建成了适应机械化的“吨粮田”。
这个大队就是这样依靠农副工互相促进,象滚雪球一样,家底越滚越厚。他们最初只是依靠粮食和少量副业的微薄积累,买了一点机器,腾出劳动力来扩大副业,兴办工业;又靠副业和工业的收入来支持农业生产。实践说明,在人多地少,精耕细作,产量很高的水网地带,农业现代化的主要着眼点,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只有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提高商品率,才有条件迅速扩大再生产,对国家作出更多的贡献。
越溪一大队的干部社员正充满信心地准备今年在现有基础上向前迈一大步。在农业机械化方面,要搞四条龙,即:工厂育秧、机器插秧、化学除草一条龙;收割、脱粒、烘干一条龙;耕地、开沟、碎土、播种、盖麦一条龙;深翻、改土一条龙。他们要尽快实现全盘机械化,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又有新的提高:农业劳动力从去年的四百二十人减到三百七十人,每个劳动力生产粮食一万斤,总产值从去年的一百零二万元上升到一百二十七万元。
越溪一大队所走的道路,和太湖地区正在进行的试验,为我国农村广大社队根据自己的特点,探索中国式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的途径,提供了一些借鉴。
本报通讯员 徐志刚 本报记者 周毅之


查看完整版本: [-- 水乡新路——探索我国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的途径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