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人民大会堂参观记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9年09月 -> 人民大会堂参观记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丛林中 1979-09-01 00:00

人民大会堂参观记

第4版()
专栏:

人民大会堂参观记
人民大会堂开放了。
人民大会堂,正象它的名字所显示的那样,是属于人民的。文化大革命以前,群众参观,络绎不绝;每逢年节,大会堂举行盛大庆祝活动,听报告,看电影,各种各样的文艺节目;无数英雄和模范在这里一次又一次见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这座庄严美丽的殿堂,在人民心目中是十分亲切的,引为骄傲的。一提起到大会堂去,人们的心里有一种由衷的喜悦。可是,曾几何时,视人民为粪土的林彪、“四人帮”,凭借他们手中的权力,无端封闭了人民的大会堂,岗哨林立,门警森严,把大会堂变成了禁区,用以显示他们的威加海内,唯我独尊。
历史的洪流涤荡了一切妖氛魔影,“四人帮”往日的尊威已成为陈迹。今天,人民大会堂象从前一样地庄严美丽。洞开的大门,仿佛是伸出欢迎的手臂;一百三十四根廊柱,列队向人民致敬;中央大厅,敞开它温暖的怀抱,喜笑颜开的男女老幼,在这里留下惊奇、赞叹和满足的目光。
我走在流水一样的参观人群中,一边细心地体会着观众这种喜悦的心情,一边向来自各地的参观者进行现场采访。他们高兴地、爽快地向记者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感想。
解放军某部一位排长在战友们的簇拥下,向记者发表观感说:“开放大会堂,意义重大,反映了我们党三中全会提出的充分发扬民主的精神。”他和战友们首次前来参观,心情激动,他说:“人民代表在这里讨论国家的大政方针,人大常委在这里办公,毛主席、周总理、朱委员长生前经常在这里举行重要会议,全国人民向往这里。让人民到自己向往的地方去,是当家作主的一个体现。”
一位从河北省平山县距西柏坡二十里的山区来的老人,也欣然接受记者的采访。他开门见山地说:“山里人,不会讲话。我头一次来,开眼,心里那么大的高兴,想不到能盖成这个架式!”陪他一起来的解放军是他的儿子,对父亲说:“‘四人帮’那时候,这里不许参观,门也进不来。”老人望了望我说:“那是说,大会堂现在解放了?!”我们都笑了。
人民大会堂是我国建筑史上的一块瑰丽的瓌宝,一枝艺术奇葩。它的三十个省、市、自治区厅室各有特点,各厅的装饰、陈设、家具,都是由全国各地当代有名的美术家、艺术家、民间艺人,分别设计制作的,有许许多多的艺术珍品。参观大会堂,除了感受它的雄浑壮阔和精美绝伦之外,也是一次全国艺术珍品的欣赏。
这次开放供参观的除了中央大厅、万人礼堂、宴会厅、迎宾厅之外,还有湖南、广东、四川、辽宁、台湾等厅。许多人提意见说,开放的太少了。各地的群众都想到自己家乡的厅去看一看,这种心情,完全可以理解。但是,人们不知道,当年“扫四旧”之风和极左思潮遍及全国的时候,大会堂也未能幸免,有些厅室遭到严重破坏,有的厅室除留下一架屏风之外,四壁空空,一无所有。著名国画家潘天寿、吴作人的作品,被从墙上搞下来,弃置于仓库十年之久。有些珍贵的工艺品被迫拍卖了,有些设备破坏了,有些家具竟为私人所占用。布置在台湾厅内、用台湾草编织成的一些沙发,竟被江青窃为己有。青海厅一幅大型挂壁国画《祁连新貌》,竟被“四人帮”的黑干将迟群搬到清华大学去装饰他的“接见厅”,直到今年上半年才找回来。北京画家俞致贞创作的大型屏风重彩工笔画《荷花》,不久前才被重新“发现”,原来千姿万态的荷花,已经“变”成了一幅大语录牌。这幅画画的是杨万里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意境,红色的荷花象征着红心向党,画面上星星点点的“洒金”,象征着阳光。当年俞致贞花了一年功夫观察颐和园的荷花,是作者一生创作中花工力最大、也是最为满意的作品。这次重见天日之后,六十二岁的俞致贞激动不已,她说:“艺术家爱自己的作品,就象母亲爱自己的孩子,找到这幅画如同找到自己失散多年的子女一般。”
所有这一切,都是无数艺术家和劳动人民的心血和智慧的结晶,是为人民所有的。现在,有些正在清理整顿,有些正在恢复,有些正在修补,总有一天,它们将以崭新的姿态展现在它的主人——人民群众面前,再次使我们感到惊叹。
人民大会堂又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齐心协力的象征。大会堂的面积有十七万一千八百平方米,体积近一百六十万立方米,是我国建筑史上无前例的大型建筑。一位外国朋友参观后发表了这样的感想:“这真是惊人的建筑。我从未见过如此华丽而宏伟的建筑。十个月就建成了这样一座大厦,它完全是辛勤劳动和精巧技艺的结晶。我从内心里赞美中国人民。”太原市教育局语文中心教研组的几位老教师对记者说:大会堂是一个艺术品,它充分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性。但是,更加令人受到鼓舞、受到教育的是:我们在建国十周年的时候,就有能力高速度建成这样壮观的伟大建筑。今年是建国三十周年,尽管近十年来受到‘四人帮’的严重干扰和破坏,我国工业基础比之二十年前是大大雄厚了。只要我们上下左右齐心协力,一心一意搞四化,我们一定会以更大的步伐向明天迈进的。
本报记者 丛林中


查看完整版本: [-- 人民大会堂参观记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