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便民桥——介绍延安市南区供销社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9年09月 -> 便民桥——介绍延安市南区供销社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刘言 黄际昌 1979-09-04 00:00

便民桥——介绍延安市南区供销社

第2版()
专栏:

便民桥
——介绍延安市南区供销社
三十六年前,毛泽东同志总结了延安南区合作社的经验,曾写下这样的评语:
“南区合作社在几年的锻炼中,成了真正被群众所拥护的合作社的模范”,这个社“认真贯彻面向群众、替人民谋利益的方针”,因此,“一切人民称便”。
历史的烟云早已流逝,“人民称便”的美誉代代相传,今日延安南区供销社,仍继承着“老南区社”的传统,时时为群众谋利益,处处给人民以方便,象一座坚固的长桥,连接延河两岸的窑洞,连接高原和平川,通向繁华的城镇和偏僻的山乡。
吃酸馍深知民心
北方人爱吃馍,延安乡亲也常拿馍待客。
一天下午,南区供销社负责人到一个农户家吃“派饭”。炕还没有坐热,主人端上白花花的蒸馍了,他嚼了一口,是酸的!差点儿叫出声来。主人连忙解释:“酸吧?面是好面,没有碱啊,做不出甜馍。”接着,就向他提了一连串的问题:你们供销社为啥五个月不卖碱了?延安不出碱,关中出不出碱?关中不出碱,外省出不出碱?叫俺们吃酸馍吃到哪月啊!
这位供销社干部,越嚼越不是滋味。他心想:嗨,今天算是碰着了!碱面,家家户户离不开,我们不管推给谁管?上级不发给货,我们就干瞪眼,看着乡亲顿顿啃酸馍?不行!
他放下碗筷,四处找人合计。在南区供销社召开的“诸葛亮会”上,有人献计:听说内蒙古有大碱湖,是不是派车去探探路?另一个同志扳着指头算账:来回一千里路,光运费就要花一千五六百元,这是赔本生意,做不得。双方争得脸红耳赤,相持不下。
“我来说几句!”有位“老供销”站出来给大伙讲了一段社史:“那是一九四一年,胡宗南带兵围困陕甘宁边区,人民吃穿用都困难。党中央发号召,一定要粉碎反动派的经济封锁,把边区的盐运出去,换回必需的棉花、纸张、布匹……。当时俺们南区社主任刘建章,亲自带领运输队出发了。千里驮盐,闯出了一条生路。嘿,有了真正为民的心,就能千里驮盐。今天,新南区社就不可以千里运碱?”
这一席话,象块石头投进延河,炸起水花花。全社职工异口同声说:对,再不能让乡亲老啃酸馍啦!
供销社派出的汽车,从延安出发,先拉一车货去铜川,再从铜川换一车货北上绥德,在绥德卸货以后,再装货赴神木,然后直奔大碱湖。这样一路上挣回了六百多元。汽车从碱厂装上几吨碱面往回走,糟啦!陷进大沙窝里去了。抬眼四望,没有人烟,吃不上,喝不上,黑古隆冬躺在沙丘上,采购员郭大有的挂包、牙具都被风沙埋没了。整整折腾了三天三夜,汽车才爬出沙窝,风尘仆仆地开回延安。几吨碱面象宝贝疙瘩似的很快分到方圆十几里的人家去了。乡亲们嚼着甜津津的馍,想起运碱人的千辛万苦,谁不夸新“南区社”好!
收鸡蛋的帮助养鸡
前几年,许多供销社收购鸡蛋,深怕完不成任务,就按人摊派,管你养不养鸡,一人交一斤蛋。南区供销社没有采用这个“绝招”,他们认定一条:有鸡才有鸡蛋,要想多收鸡蛋,就要帮助群众养好鸡。他们从外地引进一批良种鸡和良种鸡蛋,重点试销。没花多长时间,把当地的低产土鸡淘汰了。供销社还配合畜牧站开展群防群治,把连年祸害千家万户的鸡瘟治住了。这样一抓,鸡多了,蛋也多了。前年,供销社收购鸡蛋一万四千斤;去年,收购了一万四千五百斤;今年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提高了,农民交售鸡蛋更加踊跃,仅上半年就收进了一万六千多斤。这正是:为有源头活水来,莫愁江河水不旺。
当年老南区社有个规矩:“以百分之九十的精力帮助农民增加生产”。今天的南区供销社也是这样做的,他们从物力、财力和人力各方面支持农村社队办起一些林场、果树基地,帮助生产队和农民养猪、养羊、养蜂,种中草药。柳林公社(南区供销社所在地)多种经营的收入渐渐增加起来了,一九七六年的收入相当于一九六六年同项收入的三倍。单说苹果,一年可以摘下八十几万斤。如今,延安“三红”苹果香气漫山沟,果品销海外,这里头也有南区社人的一份辛劳哩!
搭起了“便民桥”
南区供销社门市部顾客满门,生意兴隆。售货员总是那样和颜悦色地接待。一个个场面看去似乎很平凡,仔细一琢磨,可不简单!
“我想买一根烟,你卖不卖?”
“卖。”
“我要买一两盐,行不行?”
“行。”
“我打一分钱醋……”
“可以。”
哪怕你是带了两角钱进门市部去,售货员也任你挑选称心、便宜的东西。有一回,一位顾客只花了一角钱,就买到了烟、盐、酱、醋等八种商品。南区社的人们抱定那个老主意:只要“人民方便”,小利也干,无利也乐意干。
今年,上面农业部门给柳林公社支援一批架子车。通知下来,碰巧,公社干部都下乡抓生产去了,没人取车。眼看大忙季节到了,农民急需架子车用,南区供销社的同志,打破“业务圈子”,主动把这个活揽过来,从延安市农机公司拉回这一批架子车,人不歇脚马不停蹄,又代公社发放,不误农时地把架子车分送到各生产队去。
南区社人硬是管得宽!一天傍晚,有个农民从老远的山沟冒着大雨赶到延安市买东西,店都关门了,他摸到南区供销社门市部,轻轻地敲敲门,想碰碰运气。大门吱呀一声开了,走出一位年轻售货员。这年轻人一听说顾客是从几十里以外赶来为生产队办货的,连忙把他迎进门,先请他喝热茶,烘干衣裤,开了饭,安排了一个睡觉的地方,连夜帮他挑选好需要的货物,第二天清晨把顾客送出大门。延安的乡亲说:南区供销社搭的是“便民桥”,这桥,“搭到俺窑门口,搭到俺心窝窝”。
把生意做活了
南区供销社的同志们一心便民,做生意也相当精明。
必要时,他们做点赔本生意,但到头来一算账,还赚了钱。举个例子:前几年,供销社发现农村猪仔骨架太小,他们就在后院养了良种公猪,为社队和农民的母猪配种两千多次,不收半分钱。等到猪多圈满了,大批肥猪就哼哼唔唔地送上门来了,超额完成了收购任务,供销社也因此受到上级的表扬和奖励。这叫做“放长线,钓大鱼”。
熟悉南区社行情的同志说,这些精明人会变“戏法”:山沟沟里到处都有野果、野草、药材,别人看不上眼,南区社人却看中了,大批采购,一洗净,一加工,就成了时鲜货、畅销品。工厂场地堆放的废铁疙瘩,风吹日晒没人问,南区社人拣回去,加工成小镰、小锄、小趴丁,卖给农民,收入两千多元。有一年,北沟生产队缺活钱花,手边有大捆的芦苇找不到销路,南区供销社为他们“搭桥”,很快地把芦苇介绍给城里一家修缮社,两厢情愿,拍板成交,大捆芦苇转眼变成了七百多元活钱了。
延河后浪赶前浪,南社新人胜旧人。社里的年轻职工继承了老一辈的“便民”传统,他们还添了一双
“翅膀”:有文化,懂科学,办起事来不落套。青年马锋,为了推动社队孵鸡娃,他没明没夜地查阅资料,爬山涉水求师访贤,终于设计、制成一台孵化机器,大大方便了群众,为国家节约四千多元。青年申金祥,一边做生意,一边学养猪,帮助附近社队繁殖了几百头良种猪,总结了一套养猪新经验,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社先进标兵。看见一辈“后来居上”的年轻人,“老供销”个个心花喜放,有人送上一副对联:“生意兴隆通四海,人才辈出达三江”。
南区社的确起到了桥梁的作用。这座桥,横跨两个历史阶段:从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跨到社会主义阶段。今天,这座桥依然是那样的坚实,那样勇于负重,同人民息息相关。愿南区社的光荣传统象延河水滔滔奔流,愿更多的“便民桥”通向四方!
延安地委 刘言
本报记者 黄际昌


查看完整版本: [-- 便民桥——介绍延安市南区供销社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