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农林牧结合建设现代化大农业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9年09月 -> 农林牧结合建设现代化大农业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席承藩 1979-09-04 00:00

农林牧结合建设现代化大农业

第4版()
专栏:

农林牧结合建设现代化大农业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副所长 席承藩
一、长江会步黄河后尘吗?
一九七八年夏,与八十二高龄的古生物学家杨钟健等,由庐山乘江轮东下,看到江水浑浊,大有步黄河后尘之势,令人担心。杨老指着江水问我:土壤学家,怎么办?我说:不难,长江不比黄河,只要把片面理解“以粮为纲”单一经营的观点扭过来,走农林牧结合、全面发展的道路,很快就会山青河清。杨老耳重,我们是笔谈的。想不到分手不久,这位孜孜不倦的学者,很快就离开了我们。现在,我愿以一得之见,同广大有志于祖国四化者笔谈。
长江流域的水、土、生物资源十分优越,自然植被繁茂,盛产水稻、竹木、果品等,素以鱼米之乡见称。纵观全球,同样纬度内多干热沙漠,只有我国为广阔的温润亚热带,象这样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实为少见,真可谓得天独厚。因此,我们应该十分珍惜、爱护这块宝地,合理地利用这里的各类土地资源。
但是,由于多年来片面强调“以粮为纲”,轻视林业、牧业,长江中、上游山丘地区水土、生物资源失去综合平衡,带来严重后果。由于烧山取肥,将大片山林烧毁;铲草皮肥田,使红土层裸露,加重了水土流失。由于毁林造田,花岗岩丘陵上天然植被受到破坏,地表厚达一米的红土层首先遭到侵蚀,露出其下十至十五米厚的状似豆腐渣的白砂层,雨水渗入,发生崩塌,先淹没附近稻田,再注入溪流,淤平溪道,山田溪流俱毁,倾入江河,则为泥沙浊流。长江上游地区山高坡陡,毁林开荒后,一遇暴雨,山石泥沙连同庄稼一齐下流,形成“龙抓坡”,群众称为:地剥皮,田里稀。破坏自然资源最严重的要算游牧式的刀耕火种,一次烧山就将数十座山头上的茂密树林烧毁,造成重大损失。近年仍有个别地区盲目开荒,烧毁林木好几百万亩。这是由于人们对林木保护农田的作用认识不足所致。有人注意到这样一种现象,一九七八年长江中游大旱,同样条件下,四周有繁茂森林的盆地则水稻葱绿;四周山丘光秃,则盆地里水稻枯死。这说明森林能够涵养水源,对农作物的保护作用是很大的,而毁坏森林,破坏自然生态平衡是要受到自然惩罚的。正如恩格斯指出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马克思恩格斯选集》3卷517页)那些毁林最严重的地区,陷入饲料、燃料、肥料俱缺的恶性循环,一些地区出现干旱。这种大规模毁林的局面如不尽快制止,我担心还会干旱下去,山坡上的土壤会更瘠薄,河流中的泥沙还会增加。
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我认为,只有因地制宜,全面合理安排农林牧种植,实行抚育和营造相结合,造林、种草和种植其它经济植物相结合,才能全面而有效地发挥江南山区土壤生产潜力。如能有计划地统一安排用材林、薪炭林(多种适生的速生林)以及绿肥、牧草的种植和养植,将会使这一地区农林牧副业有较快发展。
南方山区种杉、竹、樟和抚育天然林木的优良传统,应该发扬。种植经济林木如茶叶、油桐、油茶、漆树以及柑桔、龙眼、荔枝等的经验,要总结提高。山区种植药材,保育野生药用植物,应予提倡。所有这些,也应当因地制宜。南方山区地形起伏较大,土壤性质各处不一,如果不顾地形、土壤特点,盲目追求万亩、十万亩的大面积清一色,有时会违背自然规律,反而会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
南方山丘地区还有很多各种类型的草地,急待人工繁殖优良牧草品种取代这些天然草地。长江流域天然优良牧草种类甚多,如能大力选育繁殖,并适当引种其它优良牧草,南方山丘地区就可能成为发展奶牛、肉牛、羊的重要牧业基地。
总之,南方山丘地区虽然耕地较少,但山丘面积广阔,水热条件优越,土壤性状变化较大,只要根据自然条件特点,调动广大群众积极性,合理经营山丘土地,走农林牧副结合的道路,不仅会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也可兴利除弊,重使山青水碧。
二、黄河是否能变清?
每年流入黄河的十六亿吨泥沙,主要来自中游黄土高原。侵蚀最严重的地区是陕北峁状丘陵。在这样支离破碎的黄土丘陵区,一遇暴雨,大量泥沙下泄,年平均下蚀地面一至二厘米。由于黄土丘陵沟壑区的治理工作艰巨,建国三十年来,国家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终因受到种种干扰,几经起伏,未能坚持下来,收效甚微,黄河泥沙含量仍未见降低。
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治理措施不够综合,重工程而轻生物,如打坝淤地、修筑水库时,只重视筑坝,而未在坝区上游全面造林种草,沟坡兼治。其中最大脱节之处在于:这些防治泥沙的措施,没有很好地和群众的生产与生活密切结合起来,以致发生过“国家拿票票,群众划道道”(在山坡上修水平沟),治而无效的情况。值得庆幸的是有些社队,如米脂县高西沟和河曲曲峪等,在治理中已见成效,为全面开展黄土高原的治理指明了方向。他们的主要经验是:不论是治理一个社队,还是治理一条沟或小流域,都对整个地区从峁顶到沟底做好全面规划,做到工程与生物密切结合,既治沟,又治坡,使措施落实到地面。如果能总结推广他们的经验,坚持实施,持之以恒,经过三、五年的艰苦奋斗,有可能从恶性循环中解脱出来,并逐步从逆势转向顺势。
在生物措施中,要种植适生的速生草类和树种,迅速被覆荒山陡坡,解决生产与生活所需的饲料、肥料与燃料。在退耕还林、还牧的过程中,要加强耕地的防护与培肥,使粮食产量不断增长。因此,种植绿肥、牧草等先锋植物,十分重要。只要措施得当,坚持实施,五至十年内就能使农、林、牧业生产有所发展,泥沙含量也会降低。反之,措施单一,治理效果就差。例如,修梯田本来是一项增产措施,但在干旱的沙黄土上从上到下全部修成梯田,田埂甚高,加剧了侧坡水分蒸发,反而失去了梯田防旱保墒的效用。如能改修隔坡梯田,在隔坡上种植草类灌木,可防止梯田埂水分蒸发,还可增加绿肥,以肥养田。但不同黄土区,地形、土壤、水分状况差异较大,在工程质量要求上和适种的草类、树种的选择上都不应一致,故在拟订各项措施时,应有针对性,切忌生搬硬套,一刀齐。
黄河的根本治理还得解决中、下游矛盾。最近工程地质学家从改造区域工程地质着眼,提出因地制宜采取一系列减缓侵蚀速度、控制泥沙搬运和沉积的工程措施,以调整地质作用的关系,争取时间有效地调节、保护和充分开发黄河流域的水土资源。这些意见开阔了人们的思路,有利于黄河的根治。
三、北方山区是发展农林牧业的良好场所
上述黄土高原地区,仅仅是北方山区的一个特殊类型。我国北方还有很广阔的山区,除东北山区位于寒温带和温带,为我国主要森林基地外,大都属暖温带半湿润至半干旱区。山地有的是酸性土壤,有的是碱性土壤,土层厚薄不一。还有很多山间盆地。这些山区也是农林牧业全面发展的良好场所,如山东、辽东半岛为苹果等优良产区,也盛产花生油料作物;太行、吕梁等山系,是核桃、板栗、枣、柿、葡萄等干鲜果类和油松、柞、椴等生长的所在,生产潜力都很大。但在林彪、“四人帮”干扰下,曾发生过毁核桃、板栗林而改种粮食的现象。由于坡陡、土层薄,未种满三年,土层已被侵蚀精光,结果,不仅不能再种粮食,若想恢复种植干果,也要若干年才有收益。板栗、核桃属木本油粮,出口一斤板栗可换回十斤粮食;一斤花生也能换回五、六斤粮食。发展干鲜果类和油料作物,有利于水土保持,经济效益也比种粮高得多。因此,我国面积虽很广阔,但山多地少,不可能成为主要粮食出口国,而很可能提供更多的干鲜果类,木本油粮和观赏花木,与世界各国交流。
此外,华北山区土层较薄的山坡上,林木生长稀疏,而草类生长却很茂密,应主要为放牧地区。如能对这些草场进行有计划的抚育、更新,人工养植牧草,将可能成为重要的放牧牛羊及其它牲畜的地区。山区中还有很多大小不等的山间盆地,也是农、林、果、牧全面发展的重要基地。在山区修筑梯田,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也应重视绿肥、牧草以及人工栽培林木、果树的各项措施。如能做到农林牧密切结合,干旱缺水情况也可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
上面所述,仅仅是列举几个实例,说明从单一经营向农林牧结合是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重要途径。我国人多耕地少,但我国土地辽阔,全国按人口平均也约占一公顷,大有用武之地。因此,既要继续花大力气加强耕地的改土培肥,使其高产稳产,也要大力开展对各种不同类型的山地、丘陵、沙荒、沼泽、水面的合理利用。我们要认识自然规律,才能向广阔的自然界索取更多的物质财富。要做到这样,我们必须不断克服小生产思想束缚,按科学规律办事。不仅想到种啥吃啥,还要更深入地认识自然,科学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去建设农林牧结合的现代化大农业。


查看完整版本: [-- 农林牧结合建设现代化大农业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