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波托马克河畔的马蹄声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9年09月 -> 波托马克河畔的马蹄声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刘宓庆 1979-09-09 00:00

波托马克河畔的马蹄声

第6版()
专栏:

波托马克河畔的马蹄声
刘宓庆
波托马克河流经华盛顿。离河岸不远,就是那个幽静的波托马克公园。公园北面是通向国会山的宾夕法尼亚大街,南边是一条滨河大道。在这些坦荡的大道上,可以看到千篇一律的美国城市风光:川流不息的汽车,急驰而去。
可是在那些供汽车行驶的公路上,最近出现了一些令人诧异的奇景:人们听到的不是高速汽车的飕飕声,而是的的达达的马蹄声;路旁的停车计时表前,不是停放着汽车,而是拴着带马鞍的坐骑。在加油站前还可以看到焦躁不安的人群和长达几十辆、上百辆等待加油的汽车长龙。看到这些景象,就不禁使人联想起瓦克·埃文斯(注)拍摄的那些纪录三十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的照片。不同的是,今天的景象由于四十年来美国在技术上的巨大进步和发展而带有某种令人寻思的奥秘色彩。人们不是为面包和救济金,而是为几加仑的汽油而心急如焚。在加油站边,等待加油的人在汽车里苦苦期待着、思索着,面色阴沉忧郁;处处都可以看到“无油可售”的牌子……
今年入夏以来,美国的油荒日趋严重。汽油短缺首先出现在汽油消费量最大的西部和南部几个州。据报道,石油公司向全国加油站网供应的汽油,每个月比去年同时期减少百分之五到二十。在加利福尼亚州能买到的汽油大概只能灌满小型轿车油箱的四分之一。由于零售汽油供应短缺,许多加油站不能按时营业。加利福尼亚州有些地方的加油站只能在周末供应两天汽油,纽约市有些加油站只能从上午七时到十时,下午四时到七时定时供油。排队买油已经成了许多家庭主妇每天清晨的第一项采购任务。
“油荒”的浪潮冲击着美国人民的正常生活,最严重的问题是油价飞涨。美国汽油零售价格在短短五个月内就上涨了百分之二十。许多城市的油价已突破一美元一加仑大关,有的地方已达到一美元三十美分一加仑,预计年底将高达一美元五十美分一加仑。黑市汽油价格更骇人听闻。
在“油荒”的威胁下,许多美国人正在被迫改变生活习惯,很多驾车上班的美国人改骑自行车或改乘火车或公共汽车上下班。现在洛杉矶的公共汽车客运量比乘座标准高出百分之一百五十。
长岛铁路公司每天都有四千乘客上车后找不到座位。美国的公用客运交通设施并不发达,因为全国客运总量的百分之八十五是私人小汽车,公用交通的客运量不到百分之五。许多城市公共汽车奇缺,不少铁路线上客运列车陈旧,而且经常误点。客运量的猛增给美国公用客运企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为了解决公用交通问题,美国准备回头发展公用交通事业。其结果,重担又落在美国劳动人民身上。今天,在许多交通线上,都可以看到一群群焦急地等着上车的乘客。拥挤的车厢里,常常可以听到一句牢骚话:“吃苦头的还是纳税人。”也许,这正是症结的所在。在美国,到处都可以看到成千上万“吃苦头”的纳税人,那些坐在僵死的汽车里发愁的普通技工,那些一早起来为几加仑汽油而奔波的家庭主妇,那些等火车上下班的办事员,他们为本来只值几美分的汽油付了高出十倍甚至几十倍的代价!他们在周而复始的所谓“石油危机”的冲击下备尝了负债和通货膨胀的恶果!
既然有“吃苦头”的纳税人,就必然有“吃甜头”的得利者。根据美国能源部提出的数字,美国七大石油公司仅在一个项目上就“非法从美国公众身上攫取了十七亿美元的暴利”。在七大石油公司中,德士古公司得利八亿八千八百余万美元,海湾石油公司得利五亿七千八百万美元。石油公司获得这笔暴利的手法是通过谎报“新油”来抵制政府的价格控制。美国能源管理部门为鼓励开采增产,曾经提高了新开采的石油的价格。石油公司就将“旧油”以获准的“新油”价格作价,从而将巨额差价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这一切都使人想起埃文斯拍下的那些时至今日仍然使许多老一代美国人记忆犹新的摄影作品:尽管汽车长龙取代了三十年代那一群群领救济金的饥饿的失业者,尽管四十年来美国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技术进步,但在那里,一次又一次重复的仍然是那个古老的资本主义的故事……
正因为这样,当繁华的市区里竟然听到了马蹄声的时候,人们也就用不着惊奇了。
(注)瓦克·埃文斯是美国已故著名摄影师。他如实纪录了从三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中期美国社会的贫困、混乱和幻灭。
(附图片)
多恼人呵!没有油,车怎么开动。


查看完整版本: [-- 波托马克河畔的马蹄声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