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访菲律宾巴丹出口加工区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9年09月 -> 访菲律宾巴丹出口加工区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张结 吴帆 1979-09-10 00:00

访菲律宾巴丹出口加工区

第5版()
专栏:菲律宾通讯

访菲律宾巴丹出口加工区
从马尼拉市乘汽车绕马尼拉湾北侧向西行驶,约两个多小时便可以到达巴丹半岛的最南端,行程约一百六十公里。如果从马尼拉港乘游艇前往,不到两小时就可到达。著名的菲律宾巴丹出口加工区,便座落在这里。
崭新的工业城
巴丹加工区位于一个叫做马利维里斯的小镇附近。在六十年代,这里还是一个荒凉的渔村。但随着出口加工区的建立,在短短的几年内,这里已经成为一个工厂鳞次栉比、服务行业比较齐全的工业区了。
今天,这里全部建成投产和部分投产的出口加工工厂已有五十七个。它们经营的范围包括成衣、针织、电子仪器、木材加工、体育用品、皮鞋、玻璃纤维船、汽车压模、建造和修理船舶等。据加工区管理部门的菲律宾官员介绍,这里的工厂数字还在增加,估计一、两年后可能超过一百个。加工区的出口额也增长很快,一九七四年仅四百万美元,一九七七年上升到四千四百多万美元。一九七八年全区出口商品额为七千六百万美元,比一九七七年增加了百分之七十。今年上半年达到五千二百万美元,又比去年同期增加了百分之七十左右。
现在,在这里有两万五千多菲律宾工人,加上家属和其他人,区内人口已达五万多人,原来沉睡的渔村已成为一个日新月异、充满生机的小城。这里的工厂大多建立在不久前移山填海造出的平地上。在区内背山面海、树木苍翠的山坡上,盖起了一排排楼房或平房的住宅。区内还建立了学校、医院、旅馆、仓库和水库、电厂以及可容三艘远洋货轮同时作业的码头等。
在加工区建设过程中,加工区的管理部门一开始就很注意环境保护和职工生活,规定厂区只能占区内面积三分之一左右,加上这里山青水秀、景色宜人,目前虽然这里仍在不断施工,但并不给人以喧闹和杂乱的感觉。
迅速发展的原因
巴丹出口加工区所以能够在较短时期内取得迅速的发展,是同菲律宾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分不开的。早在七十年代初,菲律宾政府就决定建立出口加工区,以加强菲律宾的对外贸易、吸收外汇、增加就业和促进本国工业的发展。
在确定建立巴丹加工区后,菲律宾政府曾用了约十亿比索(每七·三八比索相当于一美元)进行必要的基本建设,包括填海造地、修建道路等工程,使外国资本和菲律宾国内资本能够较快地在这里建厂生产。此外,菲律宾政府还修建了一些标准厂房,供一些轻工业工厂租用或购买。这些厂房的建立,大大缩短了一些工厂的建设时间,一般只需一、两年的时间就可开工生产。
为了鼓励外资在这里投资建厂,菲律宾政府还对加工区内的税收、资本比例等作了特殊的规定,如投资者可以免税进口机器设备、零配件和原料,产品销往外国时可以免付出口税
(如在菲律宾市场出售则需付税),区内外国资本可以比区外占有更多的股权(在区外投资的外商只能占有百分之三十至四十的股权,而在区内可以高达百分之百)等。除了这些以外,在区内建厂的外国和菲律宾资本还可以得到其他一些好处,加工区直接由菲律宾政府的出口加工区管理委员会领导。管理委员会由菲律宾七名高级政府官员组成,其中有工业、财政、贸易等部的副部长,中央银行副行长,投资署副署长等,并由马科斯总统直接管辖。这样,就可以迅速、集中地解决各项问题,避免了不同的问题要去找不同的部门,旷日持久,迟迟不能解决的现象。加上交通运输、水电供应等问题均由加工区统一解决,也比在区外建厂要方便得多。这里的工资一般和菲律宾其他地区相适应,工人最低日工资为十三比索(一·七六美元),加上各项补助也才相当于两美元左右,远比美国、西欧、日本等地的工资低。
这一切,使加工区对外国资本具有较大的吸引力,鼓励他们拿出资金和先进技术在这里建厂。一家挪威玻璃纤维游艇厂的经理说,七十年代初期他们的母公司在经营中遇到不少困难,不得不考虑在接近销地的地区建立分厂。在巴丹加工区的工厂投产后,所生产的玻璃纤维游艇可以就近销往澳大利亚、日本、美国西部海岸和一些太平洋国家。由于这里工资低廉和其他方面的因素,分厂的产品成本要比挪威生产的便宜百分之二十,因之使产品更具有竞争性。
让加工区为菲律宾经济服务
当然,并不是任何外国资本都可以在加工区建立工厂,而是由菲律宾政府根据自己的情况和需要决定哪些厂应该优先建立,哪些厂可以缓建或不建。
据加工区管理委员会官员介绍,管委会的一项基本任务就是对在这里建厂的企业决定取舍和进行调整,使其不至影响加工区以外的原有工业,同时也对区内各工厂的生产、机械设备、供应等进行监督和管理。在具体对待在这里兴建工厂的申请时,一般要考虑能否较多地增加就业人数、能否大量输出商品赚取外汇、能否就近利用本国资源等。同时,也要考虑它们的经营管理、出口销售等方面的能力和技术水平。为了保证当地工人的就业和培养当地技术人员,还规定雇用外国经理、技术人员不能超过工厂职工总数的百分之五。
在巴丹出口加工区,管理部门曾规定了三个不同的阶段,让不同类型的企业在这里建厂。第一期主要是成衣、纺织、皮革、手工艺、塑料、制药、电子或电器等轻型的、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工业,第二期为中型及重工业,主要有综合性纺织厂、汽车厂、金属与机器厂等,第三期则为造船和其他重工业。现在已不再接受属于第一期工厂的建厂申请,而集中发展第二、三期工厂。可以说,这里工厂的建设基本上还是按照菲律宾政府的设想进行的。
从今年开始,菲律宾政府在中部比萨扬群岛宿务市附近的麦丹和吕宋岛北部的碧瑶建立了第二、第三个出口加工区。
出口加工区是六十年代中后期和七十年代初期才在第三世界部分国家或地区建立起来的。由于各国情况不同,具体作法也不一样。据菲律宾出口加工区管理委员会新闻部负责人阿玛多·西松告诉记者,菲律宾与东盟其他国家的加工区便各有不同的作法。但巴丹加工区的发展较快,因之受到其他国家的注意。近年来,有不少国家的人员来这里参观。西松说:“其他国家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对我们的重视和希望,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种鞭策,使我们不断研究怎样使加工区进一步为菲律宾人民的利益服务,把它们办得更好!” 新华社记者 张结 吴帆


查看完整版本: [-- 访菲律宾巴丹出口加工区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