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从大自然的惩罚中清醒过来——访贵州毕节灾区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9年09月 -> 从大自然的惩罚中清醒过来——访贵州毕节灾区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郭丕霄 1979-09-11 00:00

从大自然的惩罚中清醒过来——访贵州毕节灾区

第2版()
专栏:

从大自然的惩罚中清醒过来
——访贵州毕节灾区
记者最近到贵州省旱灾最严重的毕节地区访问。经过一场自然灾害的检验,灾区群众和干部,特别是指挥农业生产的一些领导同志,对当地发展农业生产的规律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地处黔西北高寒山区的毕节地区,曾经以改土治水、大搞农田基本建设闻名全省。中共毕节地委一九七○年曾向全地区人民提出过一个口号:“坚决把山高坡陡、土地瘠薄、灾害频繁、产量低的毕节山区,建设成为梯田层层、高产稳产、果树满园的社会主义乐园。”以后,每个冬春都实行领导、劳力、物力三集中,劈山造田,改土治水。实际效果究竟如何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今年的长期干旱对人们尤其富有教育意义。
毕节地区绝大部分地区从去年十一月至今年六月上旬,没有下过一次透雨。这在“天无三日晴”的贵州省是罕见的。这次干旱,全地区一千五百八十七座水库,有二百一十五座干涸;三千九百七十二条河溪,有二千六百四十四条断流。二万四千九百五十八个生产队,百分之八十七受到旱灾威胁。旱灾严重的社、队,人畜饮水都十分困难。由于缺水播种和气候干旱,禾苗干死的很多,全地区夏粮大幅度减产。特别引人注意的是,被命名为“学大寨先进县”的赫章、毕节两县,抗旱能力很低,灾情最重,减产幅度最大。在访问中,我们听到不少干部苦笑着说:我们违反了自然规律,得了“报应”,受到了“老天爷”的惩罚。
在访问期间,我们正好遇上地委召开县委书记会议研究生产自救等问题。地委第一书记禄文斌说:“从今年这场大灾看出,尽管过去广大干部、社员作了很大努力,但是,我区的生产条件改变不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低。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在以往的农田基本建设中,我们对毕节山区的特点认识不足,没有把治山造林、封山育林、保持水土放在重要位置,致使自然生态平衡遭到很大的破坏,造成水土流失,旱涝风雹灾害频繁。”他把过去的教训,总结为这么几句话:“治山是治水之本,山青才能水秀,山穷必然水尽。治山才能治土,毁山必然毁土。”
根据科学工作者提供的材料和干部、社员的反映,毕节地区在以下几个方面违反了自然规律。
首先,怎样正确认识当地实际?毕节地区百分之八十以上是山,耕地面积只占百分之十六。既然身居山区,就应该在“山”字上大作文章,在治山方面狠下功夫。但是,多少年来,却忽视了这个问题。实践证明,不从根本上治山,要改土和治水,土和水都是没有保障的。
第二,毕节地区山多草长,具备着发展畜牧业的优越条件,但过去由于片面强调抓粮食,畜牧业被挤掉了。大量开垦荒山草地,使大片草场变成了广种薄收的耕地,这样,草场越来越少,水土流失越来越重,耕地越来越瘦,成了恶性循环。群众不满地说,靠山破坏山,缺水少肥怎增产!
第三,后果最严重的是对森林的破坏。这个地区的森林覆盖率一九五七年为百分之十五以上,现在下降为百分之五点七。森林减少之后,土层里的含水量少了,空气中的水分和湿度也少了。因而,人们说,贵州原来是“天无三日晴”,现在却变成“三年两旱”了。当然,发生这种变化,大气候的影响是很重要的,但与当地自然条件的改变也有密切关系。
为了搞好治山造林,毕节地区一些社队正在把一些陡坡开荒地退耕还林,退耕还牧。赫章县四方公社原有宜牧草坡五百多亩,前些年开垦作为耕地后,造成了农业减产减收,牲畜下降等严重后果。现在他们总结了经验教训,正充分利用荒山多、草场宽的有利条件,从提高畜牧业经济比重着手,有计划地合理地调整生产布局。
人们从大自然的惩罚下清醒过来,变得聪明了!
新华社记者 郭丕霄
(本报有删节)


查看完整版本: [-- 从大自然的惩罚中清醒过来——访贵州毕节灾区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