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鲍勃为何自杀 “青少年对前途感到惶惑和害怕。如果你上学,这并不意味着你将会找到工作。如果你找到工作,它也许并不是一件有意义的工作。如果你结了婚,婚姻也许不会持久。”——《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9年09月 -> 鲍勃为何自杀 “青少年对前途感到惶惑和害怕。如果你上学,这并不意味着你将会找到工作。如果你找到工作,它也许并不是一件有意义的工作。如果你结了婚,婚姻也许不会持久。”——《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世芳 1979-09-23 00:00

鲍勃为何自杀 “青少年对前途感到惶惑和害怕。如果你上学,这并不意味着你将会找到工作。如果你找到工作,它也许并不是一件有意义的工作。如果你结了婚,婚姻也许不会持久。”——《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

第5版()
专栏:

鲍勃为何自杀
“青少年对前途感到惶惑和害怕。如果你上学,这并不意味着你将会找到工作。如果你找到工作,它也许并不是一件有意义的工作。如果你结了婚,婚姻也许不会持久。”——《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
世芳
不久前,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上登载着这样一幅图片:两个警察模样的人,正使劲拽着一个跳楼青年的手。他的身子已悬在栏杆外,在这千钧一发之间,幸好被发现得早,才避免了一场粉身碎骨的惨剧(见右图)。这张惊险图片的下面有一行说明:“一个生命得救了”。此片是美联社一位记者在美国亚特兰大市拍摄的。
紧挨着图片是一行醒目的四栏标题:《制止青少年自杀》。这是一篇关于美国青少年自杀的专门报道。
文中讲的是另一个自寻短见的青年。他名叫鲍勃·哈里逊,十五岁。此刻,他独自一人呆在屋里,一面听着音乐,一面正伏案疾书,在写最后的一封绝命书。桌旁的纸篓里是一堆揉得皱皱的信纸,它告诉人们,鲍勃这时的心情多么痛苦,思想多么矛盾,而他又多么难于解释为什么要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
十五岁,这是人生命中一个多么美好的时刻:纯洁无瑕、充满活力、富于幻想,对未来怀着各种美丽的憧憬。但是,鲍勃却要自杀,这究竟为了什么?
几个月来,鲍勃的周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父母离婚了,他被转送到一所新的学校,那里没有一个朋友,学习成绩又一落千丈。顿时,他平日无忧无虑的生活被罩上了一层浓浓的阴影。他渴望得到朋友,渴望有人同他谈心。但现实竟那样冷酷,连这样一些不算过分的要求也不能使他满足。于是,鲍勃陷入了绝望的境地,感到“再也无法活下去了”,起了自杀的念头。他写完绝命书,便走进厨房,打开煤气开关,默默地、静静地等待着死神的降临……
事有凑巧,也算鲍勃命不该绝,他竟被一位好心的邻居发现而幸免于难。
然而,其他的青少年是否也都这样幸运呢?据美国洛杉矶防止自杀中心的青年部负责人说:一九七八年约有五千名二十四岁以下的青少年自杀。另有十万人企图自杀,还有二十至三十万人曾多次想自杀。这意味着百分之十到十五的美国青少年都曾考虑或打算过自杀,其中百分之九十为女青年。而在过去二十年中,青少年的自杀率增加了三倍。这些象征着成千上万的青少年失去生命的可怕数字,多么骇人听闻,又多么发人深思。
在美国,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作“流行病”,因为它象病菌一样,在青少年中间不断地蔓延、传播……
其实,这种“流行病”又何止发生在美国一地,在日本、西德、澳大利亚、瑞典,据报道,“病”象比美国更严重。人们也许要问,西方青少年为什么要走此极端?莫非挨饿受冻,迫于生活;抑或失学失业不堪刺激所致?应该说都不完全是。据西方专家分析,起因既多又复杂,较普遍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一种由于未能满足父母亲友的期望的压力,尤其是要取得成功的强大压力;
二、即便学习勤奋,但毕业后可能失业,感到前途渺茫;
三、学校和家庭未作充分指导,致使青少年对未来缺乏明确的方向感、价值感;
四、父母离婚,造成子女心灵和感情上的极大创伤;
五、社会的冷漠,使青少年感到没有人真正理解和关心他们的问题。
为了防止青少年自杀,美国、日本和西德成立了各种专门机构,聘请了许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精神病学家,力图找出最终原因予以制止。但收效甚微,无济于事。因为,这是西方社会的痼疾,是其本身制度决定了的,也是它的必然产物。这不是哪一个机构和专家所能解决得了的。这正是为什么年复一年,西方国家会有那么多青少年被迫自杀的根本原因。
据有关专家统计,自杀的青少年中多数出身于白领阶级甚至名门之家。标志着西方物质文明的小汽车、彩色电视机、立体声唱机、微型摄影机等等,他们应有尽有,但唯独缺乏生活的理想和目标。一般说,他们精神空虚、思想苦闷、颓废消沉。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在西方那种弱肉强食、纸醉金迷和光怪陆离的社会里,
“有钱能使鬼推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以金钱和权势为转移,要想寻找真正的友爱、同情和温暖谈何容易。因此,许许多多象鲍勃这样的西方青少年被迫自杀,就完全不是偶然的了。正如鲍勃说的:“我没有一个可以接近的人,没有一个值得关心的人;也没有一个真正关心我的人。我感到精神很痛苦而又无法摆脱”,“我觉得再也无力斗争下去”,“我只想把这一切不幸统统结束,而只有死才能作到这一点。”
人们读到这里,不能不对鲍勃寄予无限同情。他的这番出于肺腑的痛苦之音,事实上也是对社会的一种控诉!西方国家能把宇航员送上月球,能造出一秒钟运算一亿次的电子计算机,能创造“经济奇迹”,但却无力治愈这一正在折磨着千万个家庭的“流行病”,这未尝不是一个莫大的讽刺。(附图片)


查看完整版本: [-- 鲍勃为何自杀 “青少年对前途感到惶惑和害怕。如果你上学,这并不意味着你将会找到工作。如果你找到工作,它也许并不是一件有意义的工作。如果你结了婚,婚姻也许不会持久。”——《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