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抓紧安排好秋后农村市场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9年09月 -> 抓紧安排好秋后农村市场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本报评论员 1979-09-24 00:00

抓紧安排好秋后农村市场

第1版()
专栏:

抓紧安排好秋后农村市场
本报评论员
在党的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在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的两个文件贯彻执行以来,我国农村形势很好。继夏粮、油料丰收之后,秋季作物长势良好,增产有望。广大农民欢欣鼓舞,喜气洋洋。
随着农业的增产,以及国家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使农村购买力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这是今年农村市场的一个特点。这是好事,但也给市场供应带来了新的情况和新的矛盾。农村对工业品的需要量越来越大,需求的动向也出现了新的变化。根据不少地区的调查,过去农民的需要是一吃、二穿、三用、四住,现在许多地区的情况不同了,已变为一住、二用、三穿、四吃。农民对商品质量要求也提高了,就是说,要求高、中档的名牌货增多了。千方百计地安排好秋后的农村市场,组织好工业品下乡,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面对农村市场的新特点、新情况,许多地区的有关部门已经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对农村市场做了较为充分的安排,以迎接旺季的来临。但是,也有的地区措施无力,处于被动状况。究其原因,主要是工交等部门的一些同志思想上存在着若干问题。
有的同志认为,供应农业生产资料和收购农产品是硬任务,不抓不行,日用工业品下乡可多可少,可有可无,抓不抓无关大局。这种重生产、轻生活,重收购、轻供应的思想,具有很大的片面性。这些同志只知道把农业生产搞上去,不知道要搞好生产首先要组织好人民的经济生活;在商品交换中,他们只想到“取”农民的东西,不注意“给”农民东西,不懂得“取”与“给”的辩证关系。农民是为买而卖,拿到钞票不是目的,而是用来购买各色各样的日用工业品,以丰富和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如果农民有了钱,却买不到需要的工业品,国家同农民的等价交换就不可能实现,也就必然挫伤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列宁曾经生动而深刻地阐述过这个问题,他说:“我们酬答农民不是用花花绿绿的钞票,——用钞票是不能维持多久的——而是正确地组织商品交换。这是关系到整个工农政权、苏维埃俄国生死存亡的问题。”(《列宁全集》第三十卷第三九五页)
有的同志说,我们是生产部门,只管生产,工业品由商业部门负责销售,能不能满足农村需要,适合不适合农民需求与我无关。当然,商业是城市和农村、工业和农业、生产和消费的纽带和桥梁,农村市场安排的好坏,商业部门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同样,大家知道,生产决定交换,交换的深度、广度和方式,取决于生产的发展与结构。当前供应农村的工业品一是数量不足;二是有些产品质量差;三是一些货不对路。总之,远远不能适应农村的需要。我们计划部门和工业部门的领导同志,胸中要有八亿农民,对这些情况的严重性应有足够的认识,千方百计生产足够的、价廉物美的、适合农村需要的商品。
一些地区供销社的同志认为,工业品的生产是工业部门的事,工业品的批发是商业部门的事,货源分配大权掌握在这些部门手里,我们只能分配到什么供应什么,分配到多少供应多少。的确,供销社在农村经营工业品,受到多方面的制约。但是,供销社对农村市场的安排并非无能为力。从很多地区的经验看,供销社在经营中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例如,经常向工业和商业部门反映农民的需要,促进工商部门增加供应品种,提高产品质量;供销社本身,可以加强经营管理,搞好购销工作,等等。那种畏难、消极等待的态度是很不对的。
安排好农村市场,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是一项重要的经济工作,又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当前农村市场供需不平衡,社会购买力和商品可供量之间差距较大,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大力加强领导,组织有关部门千方百计改变这种情况,力争做到供需平衡或大体平衡。


查看完整版本: [-- 抓紧安排好秋后农村市场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