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关于学习中的“突击”、“竞赛”和“运动”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50年05月 -> 关于学习中的“突击”、“竞赛”和“运动”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王宜民 1950-05-30 00:00

关于学习中的“突击”、“竞赛”和“运动”

第3版()
专栏:

  关于学习中的“突击”、“竞赛”和“运动”
王宜民
北京市解放一年来的新教育建设,是有成绩的,但同时,也有一些偏向。例如:关于学习中的“突击”、“竞赛”和“运动”,在部分经过整顿或正在整顿中的学校,已成为相当普遍的现象。现在一般学校整顿工作基本上已经结束,但个别学校还在迷恋着这种学习方式,还在计划中规定一连串的运动。现在,我们研究一下:“突击”、“竞赛”、“运动”这种方式在新教育建设上究竟有多大作用?在今天应该以什么做为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我把个人的意见写在后面,请求大家批评和指正。
“争红旗”、“模范班”陷入形式主义泥坑
先回顾一下过去吧。
据调查,各校在上学期一般的情况是这样的:最普遍的是“争红旗,”搞“模范班”运动。这是一揽子的学习方式,内容是综合性的。例如:崇慈女中在竞赛项目中提出学习占百分之四○,生活占百分之三○,思想作风占百分之三○。山东中学则规定五大标准:学习观点,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纪律和学习成绩,作为竞赛项目。此外,个别学校的“争红旗运动”、“三模运动”,“模范小组运动”,都是大致相同的。这是一种类型。其次,是思想检查运动,这是思想改造的一种突击方式,例如:市立七中的“丢包袱运动”内容很广泛。也有个别学校做得更烘火,一个运动接一个运动。有的是一般性的,有的是本校所特有的,有的是关于一种教育的,有的是综合性的;同时有个人竞赛,也有集体竞赛。更有的学校,每周确定一个中心的突击工作。例如:民国中学在临时校管会负责时期,就有“接收周”、“了解情况周”、“恢复秩序突击周”、“综合测验周”、“迎接新年周”,一周紧接一周,不断进行竞赛突击。
至于办法和步骤,一般的都是由行政上先做号召,由青年团和学生会作骨干,依靠小组,由级任直接掌握发动,相互挑战,紧接着就展开小组与小组、班与班、级与级之间的大竞赛。时间少则一周,多至一个月或二个月。有的竟然停止了正课,专做突击工作。在运动期间,差不多全体学生和全部或大部教员都卷入这一运动。
结果怎样呢?固然,在学期总结中,绝大多数学校是把它做为“一大成绩”提出来。
但实际上,据调查所知,虽然各校的情况不尽相同,但大部分是陷于形式主义的泥坑。因为,正常学习应该是有计划地由浅而深,循序渐进的。过分性急,一定会产生贪多嚼不烂、消化不良的后果。例如,学生学作文,决不是在几周内一股气读上十篇八篇文章,背得烂熟,就能写得好。学数学也是同样的道理,前边学不好,后边硬赶习题,走一步跳两步的办法是一定学不好的。所以“从求学最初起,对于增进知识,必须养成循序渐进一贯到底的习惯。要深入科学之宫,必须打稳科学的根底。若没有学会前一步的东西,决不要研究更进一步的东西。决不要用最勇敢的推测与假设去掩盖自己知识之不足。不管你们如何吹出光彩夺目的肥皂泡,使别人看得高兴,但是肥皂泡总不免有破裂之时,到那时,留给你们的,除了一付窘态而外,一无所有。要养成你们坚忍不急躁的习惯,学会在科学中下苦工夫。”这是苏联巴甫洛夫告诫青年的话,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其次,学生的思想改造同样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因为青年学生的各种思想,都有他的社会根源。毛主席说:“我们既应把对于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与社会制度的宣传,与对于新民主主义的行动纲领的实践区别开来,又应作和为观察问题研究学问处理工作的共产主义的方法,与作为国民文化的新民主主义的方针区别开来,把二者混为一谈,无疑是很不妥当的。”因此,忽视了目前历史时期的基本要求,而用一个理想的标准来衡量一个学生,并且作为一个突击任务,在几天内就想建立起崭新的思想体系,显然是不可能的事。特别是有的学校在检查当中,过分地采取了集体的力量,无形中造成了一种精神上的压力,是极不应该的。有的人批评考试作弊的,竟至说他是“剥削阶级的思想,欺骗了祖国的行为。”这显然是不能解决思想问题,甚至会增加被批评者内心的反感,这就会失去改造思想的积极意义。同时在突击当中,有一些足以影响和损害身体健康的事实,竟被作为模范事迹而加以表扬,更是错误的。
在学校里搞“学习竞赛”是失败的
市立二中停搞模范班运动的经验中说道:
“由于学习秩序普遍建立,各班不相上下,初二乙为了出奇制胜,竟突击工作。初二甲看到个别同学在学习上不努力,便开会斗争他。有的班怕学习落后,个别的发生了强迫现象,强迫功课坏的补课,强迫功课好的互助。有的助人本非所愿,难免性急,于是边教边喊:“你怎么这样笨?是不是脑子有些毛病?”要不就说:“咱班上有他就甭想得模范啦!”在第一次月考时,初三乙提出要全班“文科全及格,理科皆甲等”的口号,给予全体同学一种心理上的压力。初三甲为模范而模范,由竞争而忌妒。学校看到了这些偏向,故即时由教导处与级主任加以纠正。以后遂逐渐地停顿了下来。十一月份将模范班运动便适当停止了。经进一步研究的结果,认为模范班运动在二中巩固学习秩序与纪律上是有收获的,一旦要深入提高学习便不合适了。因为学习基本上靠循序渐进、靠自觉。而一提倡竞赛,就容易违反这一原则。好的愿望不一定收到好的效果。”(见市立二中总结)
有人将突击竞赛运动解释为拼命主义,这是有它的道理的。但也不完全妥当。我们知道在工厂里工人们进行生产,每天按时都有一定数量的产品,所谓生产竞赛,是在正常劳动条件下,改进生产方法,加强其生产效率。可是在学校搞“学习竞赛”,标准就很难定得具体,以“模范班”的标准来讲,究竟应该怎样呢?人数、思想文化水平、师资与课程等又都不一样。考试分数既不能作为唯一的标准,思想进步快慢也不能简单地划分等级。再就国文算术这些功课来讲,所谓好坏难道要看谁读得多、学得多吗?果真如是,大家就更容易陷于争分数,应付考试,赶快读完,贪多嚼不烂的境地。学习必须通过自己思维和理解才能消化,单凭读得多、读得快,是不能算作学习成功的表现。
其次,有的人认为改造旧教育就得轰轰烈烈,搞得烘火。其实这是形式主义的。试问这样做法究竟在学习上起了多大作用?解决了什么问题?即便得到一些表面的成绩,又能否巩固下去呢?
显然学习中的“突击”、“竞赛”和“运动”是不能收到好的效果的。它已经被证明是新教育建设中的一种偏向了。应该坚决加以纠正。我们的主要力量应该放在改进教学的工作上。


查看完整版本: [-- 关于学习中的“突击”、“竞赛”和“运动”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