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怎样加快治理黄河的步伐?——黄河中下游规划学术讨论会侧记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9年11月 -> 怎样加快治理黄河的步伐?——黄河中下游规划学术讨论会侧记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陈保廉 1979-11-30 00:00

怎样加快治理黄河的步伐?——黄河中下游规划学术讨论会侧记

第2版()
专栏:

怎样加快治理黄河的步伐?
——黄河中下游规划学术讨论会侧记
曾经被视为“中国之忧患”的黄河,现在治理得怎么样了?应该如何加快对它的治理步伐?在最近召开的黄河中下游治理规划学术讨论会上,科学工作者们对这些问题发表了许多很好的意见。
三十年来在党的领导下,经过千百万人民群众的艰苦努力,治理黄河的工作取得很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科技工作者认为,三十年治黄的深刻教训,也应牢牢记取。
他们指出,黄河水少沙多,症结是沙多。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建成不久,水库就发生严重淤积,回水上延,危及关中平原,工程不得不两次改建;花园口、位山两座水利枢纽工程,由于泥沙淤积,影响防洪安全,工程建成后很快就被拆除。这些都表明,脱离黄河的实际,对泥沙重视不够,处理不当,治黄工作必然要事倍而功半。这就造成治黄工作进展不快,防洪仍然处于被动的局面。
山东省河务局顾问刘传鹏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我三十年同黄河泥沙赛跑,跑得满身大汗,还是落在它的后面。据会上提供的材料,解放以后,黄河下游河床上的泥沙平均每年以十厘米的速度上升,大堤每十年要加高一次,已加高了三次。目前,八百公里长的悬河,河床高出堤外地面一般三到五米,最高处达十米,防洪面临着严重的局面。
河床迅速上升,是由于中游黄土高原上的泥沙依然大量流失。
水利部工程师杨启声、刘春元等认为,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虽有成效,但由于林彪、“四人帮”的干扰破坏,水土保持组织和队伍被拆散,不少地方搞单一经济,毁林毁草,盲目垦殖;有些基本建设单位滥砍乱伐、弃土弃沙。这些都加剧了新的水土流失。
泥沙不治,黄河不治。在治黄上付出的高昂学费换来的教训,使越来越多的水利工作者加深了对泥沙的认识。在这次会上,许多人发言要求加强水土保持工作。中国科学院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刘万铨认为,水土保持是治黄的基础。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四十三万平方公里,治理从何入手?清华大学教授钱宁提出,应该把粗泥沙来源区的治理,作为当前治黄的首要任务。据他们调查,在黄河下游河道淤积的泥沙中,直径大于零点零五毫米的粗颗粒泥沙占一半以上。这些粗泥沙主要来自中游河口镇至延水河的两岸支流和白于山河源区,其中百分之六十的粗泥沙来自五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百分之八十的粗泥沙来自十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他们建议,在十万平方公里的粗泥沙区,采取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办法,首先治理皇甫川、窟野河等几条多粗泥沙的支流。
黄河下游河道不断淤积,防洪问题十分突出。许多与会者认为,水土保持工作旷日持久,不能很快见效,近期必须采取其它措施,处理洪水泥沙,以解燃眉之急。这些措施包括在干流修建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加大河道输沙能力,在两岸及滩地放淤,加强河口治理等。
科学工作者对于正在规划中的中下游大型枢纽工程,一致的意见是,这些工程涉及面广,问题复杂,要处理好泥沙问题,不要重蹈三门峡工程的覆辙。对于下游的水沙处理,他们提出了可通过干流工程调水调沙,包括利用高浓度含沙水流输沙等具体意见。
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谢家泽指出,治水是一门科学。现代的水利科学应当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即:水利自然科学、水利工程技术和水利社会经济学。他说,我们这些年治水,重视了工程技术,忽视了其它两项,从而遭受了惩罚。
科学工作者建议,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国家四个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重新制订黄河的全面规划,加强科学研究工作,确保下游的安全,并使黄河的水沙资源在上中下游都有利于人民。 新华社记者 陈保廉


查看完整版本: [-- 怎样加快治理黄河的步伐?——黄河中下游规划学术讨论会侧记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