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追求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9年12月 -> 追求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1979-12-31 00:00

追求

第3版()
专栏:

追求
(续二十九日第三版)一到三队,他就把这一切都用起来了,不到半年,不但庄稼长得样样好,三队社员也人人变了样,那种愁眉苦脸、松散拖沓的劲头儿,一点也没有了。现在的三队,家家鸡鸣猪肥,路上人欢马叫,田里庄稼茁壮。九月十五日——再有三四天就要开镰收割这空前丰收的庄稼了,一场冰雹,把曹家大队的庄稼打了个精光,两天以后,三队田里的冰雹还有鸡蛋大、半尺厚。社员们蹲在地头流泪,干部们站在白花花的田边叹息,军翔更是焦心。但光流泪、叹息也解决不了问题啊,他对大家说,“冰雹把庄稼打倒在地,咱们要把腰杆挺起……”九月十六日,遭受雹灾的第二天,赵军翔被选为大队党支部书记,上级给他的第一个任务是,领导群众生产救灾。在第一次支委会上,老支书刘万太——他现在是副支书了,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在困难的时候,咱们能挑八十的挑八十,能挑一百的挑一百,军翔年轻有朝气,咱们要支持他。”
担任大队支部书记后,家业大了,工作多了,担子更重了。经过十年的锻炼,赵军翔已经日益成熟起来,可是他知道,干好大队的工作,还需要作艰苦的努力。
他从来尊重老支书,把老支书看作自己的引路人,看作是自己的长辈,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后,对老支书更加尊重了,有事总向老支书请教,同老支书商量。一九七四年,正是“四人帮”越来越横行的时候,什么招工啊、上大学啊、参军啊,都要党支部“推荐”,其实都是形式,甚至指名要谁谁。赵军翔对这些事很气愤,怎么办?他去找老支书商量。老支书说,“上边不是叫咱推荐么,咱小事支委会开会,大事党员、社员开会讨论,大家推荐谁,谁去。”就这样,闹得上边某些人“有话说不出”。说起推荐上大学的事,几年来大队推荐过军翔好几次了,可军翔就是不去,都让给别的插队青年了。人们问他为什么坚持不去,他说,“国家越来越需要人才,应该有更多的人上大学,可我当着干部,当着队长,农村面貌没彻底改变以前,能丢下社员不管,去上大学么?推荐别的青年去,不是能两全其美吗?”
因为救灾胜利,更因为十几年来的一贯表现,一九七五年初,赵军翔出席了吉林省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开完会回到大队,公社党委组织委员正在等着他,没等军翔开口,就说,“这是市委给你发下来的一张表,填写一下吧。”军翔接过一看,是张“提干审批表”。“填这干什么?”“选拔干部”。军翔恳切地说,“这里刚受这么大灾,我不能丢下社员不管啊!”他满以为这个理由,一定能说服这个组织委员,可是不灵,他说这是上级决定,我作不了主,把表放下就走了。军翔只得去找老支书,老支书听说后,怔了老半天不说话——他心里矛盾啊!军翔是在他眼皮底下长大的,怎么舍得让他走呢?可又感到,象军翔这样的小伙子,年轻、聪明,上进心强,有魄力,为人正直,办事公道,是能干出一番大事业的,不让他走,又怕耽误了他。老支书实在为难了,一直低着头不吭声。军翔急了,摇着老支书的肩膀焦急地说,“老支书,你得有个态度啊!”老支书痛苦地扭过脸去,吃力地说“填就填吧!”军翔理解老支书,他是怕在农村耽误自己啊!感动地说,“老支书,我是你看着长大的,在队里工作没有你领着,我也干不好,要是调到市里,几百万人民的事,我怎么行呢?再说有那么多有经验的老干部还靠边站着,为什么偏要我这没经验的人去干呢?老支书,我也说不出这里面还有什么问题,我是不愿去,从咱队遭这大灾情,我也不能去。”老支书低声说,“我是可惜你这满肚子文化啊!”军翔笑起来,“老支书,你没看出农村更需要文化吗?将来农业现代化,别说高中生,对对,就算我是大学生,难道大学的文化程度就够用了?”
今年七月,赵军翔下乡插队整整十五个年头了。很多人问他今后有什么打算,他回答说:“还是十五年前那句话,下乡插队这条路我是走定了,一直走下去,走一辈子,为农业现代化贡献自己的一切。”
很多青年朋友来信问他,十五年来有什么收获、感受、体会?他说:“最大的收获最主要的体会,就是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任何离开革命需要的‘理想’,不管多么美好,都毫无意义;任何脱离时代和社会的‘理想’,不管多么令人神往,都是一张不能兑现的空头支票。”
(完)


查看完整版本: [-- 追求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