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老舍的童年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0年02月 -> 老舍的童年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1980-02-29 00:00

老舍的童年

第8版()
专栏:

老舍的童年
舒乙整理
老舍爱花,爱清洁,爱整齐,守秩序,这些习惯都是从他的母亲那里学来的。
爸爸活着的时候,喜爱养菊花。小院里种着两棵枣树,还有几盆石榴和夹竹桃。爸爸去世之后,不养菊花了,但是石榴和夹竹桃永远会得到应有的灌溉和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母亲老是把院子收拾得干干净净,每天扫院子是她的必修课。她的手使破桌面永远不留尘土,使破柜门上的铜活永远发着光,虽然这些铜活早已缺胳膊短腿。
母亲浇花的时候,和她相依为命的小儿子就帮着她取水。母亲扫地的时候,小儿子就帮着撮土。母亲和三姐做活的时候,小儿子帮着打下手,递烙铁,添火,送热水和凉水。
老舍直到成名和晚年,一直坚持自己动手收拾屋子,取水浇花。象母亲一样,老把那些小瓶小罐、茶壶茶碗、桌子椅子,擦得干干净净。衣服不求讲究,只求整洁,包括稿子,也永远是那么清清楚楚,规规矩矩。爱整齐、守秩序是一种美德,是他那出身农家的老妈妈留给他的美德。
老舍好客,豪放,待人极端热忱,有求必应,这些性格,也是母亲传给他的。在重庆的时候,他的生活相当清贫,但是老友相逢,卖了大褂,也要上一趟小馆,盛情款待,便是一例。
母亲会给婴儿洗三,会刮痧,会给孩子剃头,会给小媳妇们绞脸,用丝线轻轻地勒去脸上的细毛儿,为的是化装后,脸上显得特别光润。凡是她能做的,都有求必应。客人来了,不管手中多么紧,也要设法弄点东西去款待。遇见亲友家有丧喜事,她必亲自出马,份礼虽轻——也许只是两吊小钱,可是情谊很深,很真挚。谁家有事要帮忙,她总是跑在最前头。
母亲要强,豪横,硬朗,在兵荒马乱之中,在刺刀下,在饥荒里,她挺身而出,为保护自己的儿女而承受一切大悲大难。但母亲也最肯吃亏,从不跟别人吵架,有眼泪往心里流。从外表上看,她是一个最柔和、最温顺的人。
她的这种又软又硬的秉性也传给了老舍。老舍的这种性格后来在文艺界中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特别是一九三八年在武汉成立“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日子里,表现得最为突出。周恩来同志曾推荐老舍做为最合适的人选出面组织这个团体,为的是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能够团结各派的骨干力量,而领导权又不致落到国民党的手里。老舍挺身而出,克服了重重困难,把这个重担挑了起来。没有地方,老舍出面去借;没有钱,老舍出面去坐索,去募捐;被捕了人,老舍出面做保向国民党要人;会刊上来了国民党的屁文,老舍出面去办交涉……
老舍在纪念他的母亲的时候,说过这么一段感人的话:
“我对一切人和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当作当然的。但是,在做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画好的界限。我怕见生人,怕办杂事,怕出头露面;但是到了非我去不可的时候,我便不敢不去,正象我的母亲。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百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⑧


查看完整版本: [-- 老舍的童年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