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博大精深 艺业常青——纪念俞振飞同志演剧生活六十年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0年04月 -> 博大精深 艺业常青——纪念俞振飞同志演剧生活六十年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张君秋 1980-04-26 00:00

博大精深 艺业常青——纪念俞振飞同志演剧生活六十年

第8版()
专栏:

博大精深 艺业常青
——纪念俞振飞同志演剧生活六十年
张君秋
听到要为俞振飞同志举行舞台生活六十年纪念活动的消息,我的心情十分激动。因为戏曲界经历了“四人帮”制造的十年浩劫,那时,许多杰出的表演艺术家惨遭迫害,含冤而逝,有谁还会设想为哪一个艺术家举办纪念活动呢!如今,我不仅为年近八旬的俞振飞同志额手称庆,也为戏曲艺术的复生而感到欢欣鼓舞。早在青年学艺时代,我就在王瑶卿前辈家中认识俞振飞同志了。那时,我已得知俞先生原是一个大学的讲师,因为热爱京戏,放弃了讲师的职务,投师程继先先生“下海”学艺,开始了同程砚秋先生的合作演出。这样身世的演员,在戏曲艺人受人歧视的旧社会里是不多见的,因而,他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很为我所注目。
一九四七年开始,我同马连良同志一起和俞振飞同志在香港合作演出,并且还一起拍摄过戏曲影片《玉堂春》。记得这部影片是由著名的艺术大师欧阳予倩导演的。我们还在一起反串演出过《法门寺》。演这个戏是为了给当时一名逝世的电影演员的家属募捐,马先生演刘瑾,我演赵廉,俞先生则演旦角宋巧姣。我们之间的合作很融洽,在合作中,俞先生在昆曲的演唱方法上还给了我不少的教益。这些情景,至今回想起来,犹感亲切难忘。
从我同俞振飞同志合作中,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的博学。一个演员如能在掌握丰富的表演艺术手段的同时,有高度的文化教养和渊博的学识,他的演出便会如虎添翼。振飞同志就是戏曲界中这样的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
俞振飞同志不仅在艺术表演上博大精深,而且在艺术理论上也有高深的造诣。早在一九五三年,他就整理刊行了《粟庐曲谱》,并亲笔著述了《习曲要解》。这些著作都是戏曲艺术的宝贵理论财富。在戏曲演员中,能够结合自己的艺术实践,作出理论上的著述的演员是不多见的。
最后,我想谈一点俞先生在艺术上的献身精神。俞先生在投师程继先时,程老先生曾对他说过:“我听说你在大学当讲师,不用说,你是有一定的文化基础的。既然有文化基础,那么什么事都干得了,为什么一定要唱戏呢?”又说:“我们这一行吃得好是‘戏饭’,吃不好是‘气饭’,象我家是四代吃戏饭的,到今天,我还想改行呢!”尽管老师如此告诫他“戏饭难吃”,然而他心如铁坚,立志不移。以后他在演剧生涯中虽然受到了挫折和磨难,但他始终遇难而进,勇往直前。解放初期,他、马连良同志和我都被困在香港,在党的帮助下,我们先后回来了,他担任了上海戏曲学校的校长,以后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便把自己的一生完全投入到党的戏曲艺术事业中来了。然而,到了“四人帮”横行时,他受到了残酷迫害,被弄得家破人亡,但是,他竟然坚强地活了下来。如今,俞先生虽已七八高龄,但他的艺术活力仍然旺盛。他不仅不顾年事高迈,重登舞台,为青年演员亲做示范演出,而且在过去的资料已经荡然无存的条件下,重整旗鼓,加紧整理自己的艺术经验。可以说,俞先生为戏曲艺术事业献身的精神是始终如一的。这种精神不仅是我们戏曲工作者的榜样,而且也是值得所有文学艺术工作者学习的。(原载上海《解放日报》)


查看完整版本: [-- 博大精深 艺业常青——纪念俞振飞同志演剧生活六十年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