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春到下马关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0年04月 -> 春到下马关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傅上伦 王漫沧 1980-04-28 00:00

春到下马关

第2版()
专栏:宁夏通讯

春到下马关
清明前夕,记者穿过灵武、盐池、同心三县交界处的沙荒地带,来到宁夏回族自治区东南部罗山脚下的下马关。沿途二百多里,只见沙丘茫茫,不见一丝春意。然而,一到下马关,眼前就另有一番景象:草原上飘动着白云似的滩羊,一道道东西走向的林带,护卫着整齐的农田。林带中的杨、榆、旱柳,林梢枝头已是一片鹅黄嫩绿。
下马关,是明朝嘉靖年间设置的著名关隘。据地方志记载,下马关一带,明、清时代曾是土沃草丰的牧场。一九三六年,美国记者斯诺在访问彭德怀同志率领的西征红军时,曾来到这里。他在《西行漫记》中对这里的自然景色,作过这样的描述:到处有长条的葱绿草地,点缀着一丛丛高耸的野草和圆圆的山丘,上面有大群的山羊和绵羊在放牧啃草。据当地老农介绍,这种景象一直保持到了五十年代,这里被人们誉为同心县的“肉库”、“油盆”和“粮仓”。
可是,在此后的十年间,片面强调“以粮为纲”,使大片大片的草原遭到破坏。一九六七年一年,开荒面积就达五万多亩。可是,只过了三四年,草原沙化,粮食减产,牲畜遭殃。几年功夫,羊只也减少了一半。大自然的惩罚,逼着社队干部对本地的自然规律进行重新调查,重新认识。在沙化最严重的刘家滩大队,两个不同寻常的现象引起了他们的注意:在一九五八年营造的一段四十米长的林带后面,有一块地,不管风沙多大,年年能捉住苗,年年有收成。在离这块地不远的地方,还有一小片榆树林,树丛中竟积起了三米多高的沙丘。他们琢磨出一个道理,要使风沙住,必须多种树。
从一九七五年起,只短短五年,总长一千一百多里的二百一十八条农田防护林带,在干旱的大地上挺立起来了。一九七九年,这里风不调,雨不顺,全社粮食和油料仍然获得丰收,羊只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人均收入也显著增加。尽管还没有完全摆脱穷困,但用不了多久,这里就将是一片郁郁葱葱。新华社记者 傅上伦 王漫沧


查看完整版本: [-- 春到下马关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