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批评家的责任和艺术家的勇气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0年04月 -> 批评家的责任和艺术家的勇气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徐逊 1980-04-30 00:00

批评家的责任和艺术家的勇气

第5版()
专栏:文艺短评

批评家的责任和艺术家的勇气
徐逊
最近,常常听到搞文艺批评的一些同志议论:现在批评家难当。为什么呢?理由是:对作家和作品不进行评论,就没有负起批评家的责任;若对作家和作品进行评论,就免不了有所褒贬。若有所批评,或许会被说成是打棍子;或许批评得不那么准确,又可能要挫伤作家、艺术家的积极性。
我觉得,搞批评的同志这一番话,确实是苦衷之言。林彪、“四人帮”的十年浩劫,把文艺批评的名声给败坏了。江青一伙公开叫嚣“不要怕有人骂我们是棍子”,甚至还以“棍子”自居。他们挥舞着棍子,乱打乱砸,文艺评论成为起诉书、判决书,文艺作品成为作家的罪状和罪证。那时节,批评与棍子之间几乎划上了等号。
粉碎“四人帮”以后,党中央多次重申: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双百”方针,发扬艺术民主,坚持“三不主义”,即不打棍子,不扣帽子,不抓辫子,切实保证人民进行文艺创作和文艺评论的自由,保证文艺创作和文艺评论中竞赛和争论的自由。党的方针是明确的,立场是坚定的。三年来的实践证明了这一点。而且打棍子是作家和评论家共同反对的,也为广大读者所不齿。
当然,事物也有它的另一面。在反对打棍子的同时,有些作家,特别是青年作家,对文艺评论中的批评也很不习惯。有的作家一听说别人批评了他,就火冒三丈,听不得不同意见。这方面的情况也不能不引起注意。
作家害怕批评是有它的历史原因的。十年浩劫期间,作家被任意点名批判,甚至投入监狱,这种折磨使他们成了惊弓之鸟,直到今天还使许多人“心有余悸”。但是,现在情况确实不同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所执行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使我们的作家、艺术家的创作自由有了充分的保证。我们要坚信党的方针,党决不允许对文艺作品妄加罪名,无限上纲;也要相信人民群众有足够的识别能力;还要相信我们的评论家中绝大多数是反对打棍子,即使有的同志过去打过棍子,现在也在实践中提高了认识。害怕评论的心理应该尽快消除。当然,也不能保证今后再也不会有人还想打棍子。但是,我们深信,谁要再挥舞起棍子乱打乱砸,只能暴露自己,孤立自己,最后打到自己身上。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们有些作家,说得重一点,是不是可以说有点“娇”气呢?个别作家,对自己的作品,只愿听肯定、赞扬的意见,不愿听批评的意见。甚至一见批评,不问是非曲直,一概谥之为“打棍子”。其实,动辄把批评意见一笔抹煞,都说成“打棍子”,这种态度是不对的。鲁迅说过:“倘要完全的书,天下可读的书怕要绝无,倘要完全的人,天下配活的人也就有限。每一本书,从每一个人看来,有是处,也有错处,在现今的时候是一定难免的。”(《〈思想·山水·人物〉题记》)任何文艺作品都可以一分为二,难免有不足之处,甚至错误。实事求是的批评,对提高作品的思想艺术水平都是大有裨益的。即使批评错了,也不要紧,作家有充分的权利和自由进行反批评,共同商讨,共同提高。作家、艺术家在创作时,需要勇气;在对待批评意见时,更需要勇气。我们不应当害怕批评,应当把批评看作是一种支持。不要闻过则忧,要闻过则喜,养成欢迎批评的习惯,在千锤百炼中提高我们的思想理论水平、艺术修养和创作技巧,为人民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要使文艺评论工作适应文艺创作的需要,评论家应该负起更大的责任。我们反对打棍子,但是决不能走到另一个极端,把文艺批评变成不恰当的颂扬、无原则的吹捧和廉价的喝采。文艺评论对文艺创作上的成绩予以应有的肯定、赞扬,是完全必要的。文艺评论坚持鼓励多于指责的原则,也是正确的。但是,决不能说,文艺批评只要赞扬,不要批评,对作品的不足与问题可以不置一词。鲁迅说:“批评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才于作者有益。”(《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只说好话的批评,不能帮助读者提高艺术欣赏能力,也不能帮助作者总结经验,肯定成绩,克服缺点,提高创作水平。
评论家的任务是促进文艺的繁荣,是对人民负责。表扬优秀作品,是评论家的职责;批评不好的作品,也是评论家的职责。无论是赞扬还是批评,都要对人民负责,对社会主义事业负责。评论家要提出实事求是的,有分析,有说服力,入情入理的批评,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只有对我们的时代,对作家和作品有比较深入的认识,评论家才有信心,才有勇气提出批评意见。这就要求我们的评论家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深入生活,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艺术鉴赏能力。


查看完整版本: [-- 批评家的责任和艺术家的勇气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