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取境与创境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0年04月 -> 取境与创境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吴调公 1980-04-30 00:00

取境与创境

第5版()
专栏:文艺随笔

取境与创境
吴调公
“搜尽奇峰打草稿”,这是由“取境”而“创境”;“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也是由“取境”而“创境”。
一个作家触景生情,缘情布景,铸为形象,这是从生活美中取境而创境。读了别人的好诗好文,被一种特别值得深思的题材所启发和独特的气氛所感染,引起无限的遐想和强烈的创作冲动,这是从艺术美中取境而创境。
“瞻万物而思纷”(陆机《文赋》)。现实生活无疑是创造艺术妙境的唯一源泉。然而绝妙的艺术境界的铸造,光从现实生活取材就行了么?我看除了生活美的提供以外,还要有艺术美的引导。艺术美是已经集中、提炼了的东西,对于“各搦著书一枝笔”的作家说来,完全可以有所权衡、有所变化、有所取舍地汲取古今的一些各具艺术特色的境界,加以改造,经过点化,经过融会贯通,铸造出新的境界,这就是从艺术美中取境而创境。鲍照的《芜城赋》,是公元五世纪经历过两次兵祸后扬州的荒废惨景的描绘。龚自珍的《重过扬州记》,写的是公元十九世纪中期扬州破败萧索的图景。尽管一个是有感于南北朝时代封建统治集团的内乱频仍,一个则涉及到封建末世时外来侵略的风雨及整个清王朝崩溃的情景,然而不能不承认,龚自珍是既取境于当时的“夕阳忽下”的“中原”,而又取境于《芜城赋》中的“荒芜”的。“取境”本来不等于照抄,它应该是“取”而又“创”的。应该是首先作为刘勰所赞赏的“知音”,在传神地再现前人艺术境界的基础之上,根据自己的独特经历和创作意图去开拓新的生活境界的。
取人家的精妙之境,是鉴赏的终点,也应该是自己受别人启发而创作的起点。崔灏题诗,后人不敢轻作,尊重前辈是好的,然而显得过于畏葸了。应该是“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学记》),而来一个“旗亭划壁”。杜甫在四川的一段时期,写了不少有关蜀汉和诸葛的诗篇;这些熔铸了特定现实的艺术境界,给一位潜心学杜的晚唐诗人李商隐以极大的启发。李在柳仲郢幕中时,不是通过种种艺术形式,变通了杜甫的意境而又创造了新的境界么?体会了前人的心境,展开了自己的联想,终于产生了自己的心境。“心境”和“联想”不仅是移情因素,也构成了艺术美的民族传统。这是对客观艺术美的反映,也是迸发了主观美感的创造。取境和创境是交相为用的。
取人家的精妙之境,不是自然主义的模作,而是自出心裁地找到一种方式,去曲径通幽、石破天惊地创造一种布局、语言和风格,以便按照自己的阶级立场、政治倾向,把自己所心领神会的东西表现出来。杜甫的“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写的是唐代边塞的壮美风光。经过姚雪垠将其移植到以李自成为首的农民突围的艺术境界之中,在依稀仿佛的悲壮风格中添上了新的时代特色。描写楚汉相争的琵琶名曲《十面埋伏》,在电影《甲午风云》中让邓世昌来弹奏。尽管二者的具体内容截然不同,但通过千军万马的奔腾驰骤之声,却愈益表现了甲午战争场面的惊心怵目和民族英雄的无比忧愤。对前人的境界,可以有所发挥,有所变革,也可以反其意而用之。庄子的《逍遥游》的艺术境界,极苍穹辽阔之思,但它是相对主义的;可毛泽东同志的“扶摇羊角”却显示了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浩瀚胸襟和广阔理想。
每一个作家的创境,不管是生活领域开拓的成果,或者是艺术灵感迸发的火花,都不可能是拾掇前人的牙慧的。创境是历史长河中绵亘不绝的艺术高峰,前有古人,后有来者。前辈飞腾,余波绮丽。正如歌德所说:“如果我们不是对前人视而不见的话,我们身上的独创性才会很好地保存下来,并取得很快的进展。”


查看完整版本: [-- 取境与创境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