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卓绝的贡献 学习的典范——回忆刘少奇同志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0年05月 -> 卓绝的贡献 学习的典范——回忆刘少奇同志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李波人 1980-05-20 00:00

卓绝的贡献 学习的典范——回忆刘少奇同志

第2版()
专栏:

卓绝的贡献 学习的典范
——回忆刘少奇同志李波人
第一次见到少奇同志
我第一次见到少奇同志,是在豫皖苏边区的新四军游击支队第六支队(皖南事变后改编为新四军第四师),时间是一九三九年十一月初。部队驻在河南省商丘专区永城县新兴集。
我们这个部队,是根据一九三八年五月徐州失守后,党中央、毛主席关于向华中平原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指示建立起来的。部队从河南确山县竹沟镇出发时只有三百多人,到豫皖苏边区,不到一年时间,就发展到上万人。面对着日本侵略军和汉奸武装的进攻,背后还有国民党流亡政权和反共武装的捣乱,全军上下和全体人民同仇敌忾,抗日热情十分高涨。虽然支队司令员彭雪枫同志是我军著名的青年将领,但是部队的干部绝大多数是新的,战士是新的,党员、党组织是新的。在党内、军内都还没有形成一套能够协调内部、统一动作的工作方法。有多少同志因为不懂政策,不懂纪律,不会工作而苦闷。
正在这种情况下,象一阵春风似的传来了少奇同志来到的消息。“胡服(少奇同志的化名)来了”,等等,在干部中纷纷议论着。师党委开了欢迎大会,彭雪枫同志介绍少奇同志和大家见面。少奇同志给我们作了长篇讲话。他传达了党中央的指示,分析了华中地区的抗战形势,指出我们的任务是加强军事训练,加强政治工作,多打胜仗,巩固部队,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深入发动和组织群众,大力开展抗日统一战线工作。少奇同志特别向我们指出,毛泽东同志是我们的领袖,是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有了毛主席的领导,中国的民族解放事业一定能够胜利。
少奇同志那穿着灰粗布军衣的修长身材,严肃而生动的谈锋,分析判断客观事态的严密逻辑,党的事业必胜、抗战必胜的坚强信心,深深地感染了我们。少奇同志当时的形象和欢迎会的场景,至今记忆犹新。
少奇同志在新兴集同我们住了一个月左右。他经常彻夜和师党委的同志们研究抗日战争的形势,豫皖苏边区敌、伪、顽、我的斗争形势,对于党的建设、军事建设、政权建设、培养干部、发动和组织群众、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雪枫同志会心地笑着对我说,少奇同志这一来,许多根本性问题都解决了。的确,淮北区党委建立起来了,县政权更加充实了,各种群众组织陆续建立起来了,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也成立了,豫皖苏边区的面貌为之一新。
组织纪律的修养
少奇同志曾多次给干部讲话,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给我们讲组织纪律的修养。演讲的题目,是《自由与必然,强迫与愿意的统一》,是针对当时广大青年干部的思想问题讲的。少奇同志首先用通俗的语言,严密的逻辑,辩证地论证了党组织是怎样的一个充满矛盾的统一体,论证了为什么党必须实行民主基础上的集中、集中指导下的民主这样一种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他说,人的行动都是由客观条件决定的,当人们对于决定他的行动的客观条件没有正确认识的时候,他的行动虽然是自愿的,但又是被迫的,处于被动状态,往往犯错误。当人们正确认识了客观条件的时候,他的行动就主动了,自由了,错误就少了。少奇同志通俗地解释说,工人作工,农民种田,我们参加抗日战争以及做各种工作,都是被迫的,但又是自愿的。大家参加抗日,是迫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是,大家到新四军来受共产党的领导,又是自愿的。难道是谁强迫你们找共产党、新四军的么?这就是强迫与自愿的统一。接着,少奇同志又说,各种工作都是需要人做的。党在分配工作的时候,当然要考虑到个人的能力和专长,征求个人意见。但是,当着某一件工作急需要人作的时候,就往往直接命令你去做,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了。在这种情况下,个人必须无条件地服从组织。不服从的话,党就给你纪律处分。那么,怎样去解决个人愿望与组织决定之间的矛盾呢?唯一的办法,就是把“一切具体工作提高到政治任务的水平”。在遇到这种矛盾的时候,个人应当首先考虑党的需要,革命的需要,民族解放事业的需要。这样,你就会努力学习,做好这项工作。当你掌握了这种工作的规律的时候,你就自由了,就会做出成绩,从而热爱这一工作,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做出贡献。恩格斯说:“自由就是对于必然性的认识。”农民有种田的自由,因为他掌握了作物生长的规律;会游水的人有游泳的自由,因为他掌握了水的规律;共产党有抗战的自由,因为毛泽东同志把握了抗日战争的规律。
少奇同志在料峭的寒风里,给我们讲了一整天。讲话的时候,不时回头转向主席台上坐着的领导同志,用商量的口气问他们:你看,是不是这样的呢?这样的说法对不对呢?有的时候,甚至问起坐在桌边做记录的同志来了。
由于少奇同志是经过调查研究,针对我们的思想问题讲的,态度那么诚恳,语气那么亲切,大家反映
“真解决问题”。一九五四年七届四中全会后,有人曾建议少奇同志把这稿子重新审改校阅,和“思想意识的修养”部分合并印行,使《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成为一部更完备的党员必读的书。他漠然地回答:“哪有那个时间。”是啊!少奇同志,时间对于你来说,永远是太少了啊!
亲切的教诲 严格的要求
一九五三年三月,我调到中央书记处第一办公室工作,是多么高兴啊!
少奇同志一向关心干部,对于我们这批新来的人,也不例外。一九五三年五、六月间的一天,少奇同志召集我们全体成员讲话。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少奇同志要求我们要“坐得住”,“靠得住”。少奇同志解释说,“坐得住”就是安心工作,安心在中央机关做一名普通工作人员。“靠得住”,就是要遵守纪律,保守党的机密。他说,你们听到的多,看到的多,不许随便乱讲。凡是中央没有公开发表或者下达的决定,不许乱传,凡不是中央规定你们工作范围内的事,不许擅自去办。你们有意见,可以向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同志提出,可以向我反映,也可以在内部讨论,但就是不许乱传。少奇同志谆谆告诫我们,要全心全意为中央服务,不要打算在中央机关为自己搞出点什么名堂来。如果企图利用党给你们的工作条件为自己捞名誉地位,那是要摔跤子的。中央给你们最好的工作条件,你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或爱好钻研一门科学,搞出成就,党的事业范围很大,各行各业都需要一批有马列主义修养,有真才实学的专门家。
少奇同志讲话的神态,仍然象我初次见到他那时一样,既严肃,又亲切,语气是那么肯定。他对我们乍到中央机关工作的年轻人寄予多大的希望啊。
少奇同志对我们出去参加会议,进行调查,定了一条规矩:参加会议只许听,不许发表意见,人家征求意见,也不要表态。但是,部门领导同志找你个别谈话,你可以把自己的意见告诉他。因为在这种场合,他是你的上级,你们是上下级关系。出去调查,要有提纲,可以找干部、群众谈话,提问题,请人家答复。但是,不许对所在地方的工作指手划脚。有意见,可以报告中央,也可以向他们的上级领导汇报自己的看法。
一九五四年秋,少奇同志指示我们办《情况简报》,要求我们用最朴素的语言如实地反映情况,不许掺杂自己的任何主观评论。他说,你们的任务是向中央反映客观情况,为中央分析判断问题提供依据。如果你们掺杂自己的意见,那就搞乱了客观事实,中央就不可能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了。
“四清”运动时,少奇同志对我们参加四清办公室工作的同志,要求更严了。他规定我们只有接受工作团的报告、听取汇报的任务,没有回答任何问题的权利。所有工作团提出的问题,一律由他本人回答。有的同志提出,是否可以出去看看工作团怎么搞法。少奇同志说,不要出去。工作团都是由中央部长、省委书记带队,应当信任他们,让他们自己去工作。你们是指挥部的人,一言一行都可能对他们有影响。你们去了,不能一句话不说,说了一句什么话,有人就可能认为代表一种什么倾向,影响他们独立思考。缜密细致的工作作风
少奇同志对自己的工作要求更严格。我在他那里工作时,是帮助他看中央部门和地方送来的一般文件,选出重要的打上标记请他看。可是,他并不相信我们的选择,每天还是看完全部文件。他特别注意看群众来信和报社的情况反映,对于有调查有分析的材料更为注意。
一九五五年三月初,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向中央报告:湖南省人民法院检查了某县法院错误地把“蛊婆”能放“蛊毒”致人病死这样一种迷信落后的说法,当作犯罪事实,错判了几起冤案,并且已经全部平反。少奇同志要我代中央拟一个批语转发全国。我看了最高人民法院和湖南省人民法院党组的报告,觉得他们写得有事实,有分析,以为中央不需要再多说什么,只写了请各省、市、区党委注意用这个材料教育政法干部,不要相信落后迷信的东西这么几句。少奇同志看了我拟的批语,一下子全部勾掉,另外写了长篇批语,把这件事提到改善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作风的高度。少奇同志的批示最后说,“中央责成各级法院党组,参照湖南省人民法院这个检查报告的经验,发动全体司法人员对自己的审判工作,进行深刻的检查,反对官僚主义逼供信的审判作风,提倡科学的调查研究的审判作风,借以避免错判案件的继续发生。”
少奇同志非常注意听取不同意见,甚至反面意见。他常说,领导干部要善于听闲话。有些闲话经过分析原因,可以及时改进工作,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对于下面所说的案件的处理,就是少奇同志重视反面意见的一个例子,也是他根据毛泽东同志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学说,亲自做出的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并且严格区别其不同处理方法的榜样。
事情的经过是:湖南省某电站的一个青年女工,一九六○年六月接到家乡来信,说父母都患浮肿病。她当即回家看望,发现农村缺粮情况很严重,错误地认为是人民公社制度造成的,党中央、毛主席不知道。于是,她写了“打倒人民公社”等十二张标语,到国务院北门外张贴,并告诉警卫战士,标语是她贴
的。警卫人员当即把她送到北京市公安局西城分局处理。她交待了这种行为的动机和目的,并且说,她知道贴这样的标语是反动的、犯法的。但目的是为了使毛主席、党中央了解农村情况。显然,这个女工采取她明知是犯法的方式,向中央反映情况,极为错误,影响很坏。但她的动机却不是反革命的。可是,当时公安部那个主要负责人,却认为她是现行反革命,定要严办。少奇同志得悉这个情况,当即指示:送回原籍,查明情况后再作处理,并把结果上报中央。这个女工被送回后,当地还是判了她五年徒刑。后来经少奇同志再次作了具体指示,湖南省政法领导机关经过复查,才把这一案件作为人民内部问题处理,撤销原来的判决,并与她原工作单位协商,仍留下她工作。少奇同志接到复查报告,立即批示把这个材料印发各省市委,中央各部委,各党组,并且建议由湖南省委主要领导同志亲自和这个女工谈一次话:一方面适当地鼓励她认真向中央反映情况;另一方面适当地批评她对人民公社的认识,和她反映情况的方法,以便引导她走上正确的道路。
艰苦朴素 遵守纪律
少奇同志的生活一向是很朴素的,江青一伙大肆造谣污蔑少奇同志和王光美同志生活如何奢华,完全是胡说八道。一九六三年少奇同志和光美同志出国访问,专门做了衣服,确实不错。可那是按外交部的规定办的啊!出国之前,外交部礼宾司的负责同志到他们家看了他们在国内会客的衣服,发现没有一件合乎规格的,只好统统另做。包括全部随行人员,每人都做了衣服。江青还几次对王光美同志说,咱们是个大国,应做几件象样一点的衣服,不能太寒酸等等。事隔不过几年,江青竟然倒打一耙,说什么她如何劝王光美同志不要这样那样,而王光美不听之类的话来了,真是两面三刀。
一九五九年底为少奇同志“作寿”的事,是怎么回事呢?当时少奇同志名为休息,实际上是在海南岛椰林村同一些同志共读政治经济学,研究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少奇同志生日的前几天,炊事员郝苗同志和随行人员商议给他改善一下伙食,被当地同志知道了。在回京途中,路经文昌县那天,正好是少奇同志的生日,省里同行的干部送来一块生日蛋糕,放在接待他的房子里。少奇同志一看就火了。他一向反对作寿,在家时我们并不为他做生日,为什么要麻烦地方接待人员?他严厉地批评说:“是谁要搞的?我不吃。你们搞这一套,你们拿去吃!”秘书吴振英同志当即做了检讨,并把蛋糕端走了。林彪、“四人帮”和他们的帮凶造谣说陶铸同志给他送了“直径一公尺那么大的寿桃糕,专机运往海南岛,指定歌舞团前去奏乐,并邀请党政军领导人出席祝贺”,真是活见鬼。江青之流为什么造这个谣呢?很可能是出于报复心理。在海南岛的时候,少奇同志看了为江青修的豪华别墅,气愤地说了一句:“这样搞是要亡国的!”这不是戳到林彪、“四人帮”和他们的帮凶的痛处了么?!
一九六○年,少奇同志到苏联参加八十一国共产党会议,作为代表团团长,按规定发给他五千卢布零用费,他没有用一个戈比,全部交给了我们的驻苏大使馆。他从不接受馈赠。外宾赠送的礼品,都交给故宫博物院作为筹办礼品馆的陈列品。到外地视察,他总是吃住在停在偏僻岔道上的专列火车上,以免妨碍交通和避免地方同志的招待。地方同志有馈赠,他总是严肃地交代工作人员,“给他退回去,请客送礼是中央规定禁止的。退回去,下一次他就不搞了,你不退,别的地方也就跟着来破坏中央的规定”。
调查研究 独立思考
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应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少奇同志的基本工作方法。
解放后的前十七年间,少奇同志每年差不多都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工厂、矿区、林区、农村、城市街道居民中间进行调查。每一次发现重要问题,都立即写出意见,用电报或者派专人报告党中央、毛主席。少奇同志调查时,非常深入,往往亲自到工厂车间里,矿山作业面,学校师生中找各行各业的人查问交谈。他曾经指出,调查的目的有三个:一是了解中央已经实行的政策是否正确;二是了解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三是发现脑子里还没有考虑过的新问题。他说,毛泽东同志说过,调查就是认识世界。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认识世界。
少奇同志经过调查发现和解决的问题是不胜枚举的。他的许多见解,已为党中央所采纳,成为党的思想政治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党指导实际工作的方针政策。有些观点,现在仍然十分新鲜,闪耀着马列主义的光辉。
一九五五年正在进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时,他曾经指出,劳动者关心劳动成果,是社会主义的客观法则。对于不同技术水平、不同贡献的劳动者,要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就是用物质利益去督促他们的劳动,使劳动者从自己的物质生活上关心自己的劳动成果。不要因为从私营变为国营,实行固定工资制度,就不关心劳动成果了,搞得干好干坏一个样。国营企业也应当做到使劳动者关心自己的劳动成果。
毛泽东同志的光辉著作《论十大关系》,开始是由少奇同志听了一些部门负责同志的汇报,提出了几大关系的初步意见,毛泽东同志认为很重要,亲自参加听取汇报,经过讨论之后形成的。少奇同志经常说,要多多独立思考。凡能独立思考的,就不会栽跟斗,照抄照搬的一定要栽跟斗。《论十大关系》,就是根据中国的情况和特点研究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范例。
一九五七年二月,少奇同志到河南新乡地委调查,发现农业合作社办得太大,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地委实行了包工包产到生产队、固定三年不变、超产奖励的政策。少奇同志当即肯定这个办法好。他说,一个生产队二、三十户,谁的活好谁的活坏,谁吃亏谁
占便宜,农民能看见。这样,几百户的大集体所有制没有变,分配制度变为二、三十户的,是生产关系的调整,能巩固集体所有制。根本问题是小农经济的生产工具基本没有变,耕作分配单位分小点,适当分权,有点自治,适合于历史习惯和管理水平,适合生产工具,适合生产力。将来机械化了,就不同了。少奇同志说,“不是有人争论生产关系跑到生产力的前面了么?办太大的社,就是生产关系跑到前面了。”
少奇同志善于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应用马列主义原理探索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刘少奇同志永远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刘少奇同志的革命功绩永垂不朽!
(原载五月十六日《工人日报》)


查看完整版本: [-- 卓绝的贡献 学习的典范——回忆刘少奇同志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