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有关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几个问题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0年06月 -> 有关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几个问题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王惠德 1980-06-30 00:00

有关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几个问题

第5版()
专栏:

有关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几个问题
王惠德

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初看起来,似乎只是一个经济问题。但是,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对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它却同时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它所提出来的问题,实际上是我们共产党人为之流血牺牲奋斗终身的理想和目标究竟是什么。“如何使全体劳动者过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列宁说,“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这一点。我们知道社会主义应该实现这一点,而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困难和全部力量,也就在于了解这个真理。” (《列宁选集》第3卷第571页)列宁这样提出问题,不是没有原因的。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上,马克思主义的这个思想一直是非常清楚的,没有任何含混之处。最早的一部马克思主义经典性纲领《共产党宣言》反复强调,
“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的生活的一种手段。”这几条原则的含义是清楚的。
一八九一年,德国社会民主党考虑了恩格斯的意见而制定的党纲,即《爱尔福特纲领》,是这样写的:“只有把生产资料——土地、矿井、矿山、原料、工具、机器、交通手段——的资本主义私有制转变为社会所有制,把商品生产转变为社会主义的、为了社会并通过社会进行的生产,才能使大生产和不断增长的社会劳动生产力,由至今被剥削的阶级受苦难遭压迫的源泉,成为达到最大限度的福利和使社会各个方面日益和谐完善的源泉。”
在二十世纪初,俄国党制定了两个党纲,一个是一九○三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制定的党纲,一个是一九一九年俄国共产党(布)第八次代表大会制定的党纲。这两个党纲都是列宁参与和领导制定的。关于我们谈到的问题,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纲是这样写的:“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以生产资料和流通资料的公有制代替私有制,有计划地组织社会生产过程来保证社会全体成员的福利和全面发展”。(《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一分册第36页)一九一九年的第八次代表大会对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问题,采取转录的办法,再次肯定了二大纲领的条文。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俄国党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的纲领条文是大会集体工作的产物。条文最初是普列汉诺夫草拟的,他写道:“国际社会民主党一切努力的最终目的,在于消灭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即剥夺剥夺者,以便把生产资料和流通资料转归公共所有,在于有计划地组织社会生产过程来满足整个社会各个成员的需要。”这个条文的基本思想是不坏的,但是列宁不满意。列宁认为它不恰当,也不够。说它不恰当,是没有指明由谁来组织社会生产过程。说它不够,是它在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问题上表述得不够清楚,也不够明确。列宁认为整个这句话应该改成这样:“组织由整个社会承担的社会主义的产品生产代替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以充分保证社会全体成员的福利和使他们获得自由的全面发展。”(参见《列宁全集》第6卷第11页、第37页)
我们党取得全国政权以后召开的头一次代表大会是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章总纲中指明:“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要”。这一点,是继承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这个问题上一贯的马克思主义观点的。新华社最近报道,胡耀邦、万里同志在西藏说:我们共产党,就是要为西藏人民、为全国人民、为全世界人民谋福利、办好事,我们要尽最大的努力,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奋斗。他们阐述的,就是马克思主义者在这个问题上的基本观点。

“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要”。经过党的八大所确认的这个马克思主义观点,在十年动乱中却遭到了批判,说它是“修正主义的”,甚至说它是“资本主义的”,认为它宣扬了“阶级斗争熄灭论”,鼓吹了“唯生产力论”。这真是奇谈怪论。尽最大努力去为人民谋福利,世界上能找到这样的“资本主义”吗?
经过几年拨乱反正的工作,许多同志认识到了林彪、“四人帮”之流的谬论的反动性,但这些谬论的流毒远没有肃清。加上我们有些同志思想不解放,僵化半僵化,往往容易以习惯了的眼光来看待问题。一个流行的观点是:“我们共产党是搞阶级斗争的,不搞阶级斗争,要我们共产党干什么?”在这些同志看来,共产党人的唯一职责就是不论何时何地都要去寻找阶级斗争对象,展开阶级斗争。于是,最大限度地去满足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这个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目的,就往往落到了视野之外。
其实,马克思主义从来没有把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看作是自己的最终目的,看作是自己的全部职责,而只是把它看作是摧毁旧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工具或手段。“共产党是搞阶级斗争的”,这个说法不全面,也不科学。共产党是搞共产主义运动的,这才是天经地义。它的神圣职责就是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实现这个人类最美好、最幸福的社会制度。
我们党确实进行了几十年的阶级斗争。当反动统治阶级还掌握着政权的时候,当剥削制度还存在的时候,不推翻反动阶级统治,不消灭剥削制度,就根本谈不上人民的幸福生活,根本谈不上能够保证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时进行阶级斗争,就是在为人民取得幸福生活扫除障碍,创立前提。而当障碍已经扫除,前提已经创立,人民的根本的切身利益集中到一点,就是要大大发展生产力,为建设长远的幸福生活而努力。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政治路线,指明了要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奋斗,就是全国亿万人民这种经济利益的集中表现,也就是现阶段最大的政治。
当然,在现阶段,阶级斗争并没有完全结束,它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对这一定范围内的阶级斗争,决不能忽视,决不能掉以轻心。但是,它并不是无所不在,也不是现阶段我国社会生活的主要内容。在我国,剥削阶级已经消灭,剥削制度已经消灭,社会主义公有制已经全面建立,它已经成为我国一切社会生活的基础,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风尚等方面为他们的共同利益奋斗,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生活的主要内容。在这种情形下,不能紧紧抓住过去的老习惯不放。
共产党是搞共产主义运动的。阶级斗争只是这个运动的一部分,只是这个运动的序幕。真正的高潮,真正要我们共产党人使劲的事情还在后面。马克思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所以是最美好、最幸福的社会,是因为这个社会“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22页)在中国生产力这样落后的十亿人口的大国中,要做到保证社会的每一个成员的体力和智力都能够充分地发展和运用,都过着按需分配的幸福生活,这将使我们付出多少代人的艰巨努力,在我们共产党人身上肩负着十分重大的历史责任。如果说,在实现共产主义的这个伟大事业中,我们用了一代人、两代人的时间去进行阶级斗争,去为从事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创造历史前提,那么,这以后,我们还要用五代人、十代人的时间去争取共产主义事业的完全胜利。特别当前这几十年,正是我国共产主义事业的关键时刻。只要在这几十年中不再瞎折腾,扎扎实实为社会主义制度打下雄厚的坚实的物质基础,要实现上述对社会一切成员的保证就会比现在容易得多。事情难道不是这样吗?作为执政党,我们不为人民谋福利,办好事,要我们共产党干什么!

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不是按照什么人的兴趣或意志随便确定的,它是从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中产生出来的客观必然性。
人做一件事情总会有一个目的,这是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之一。毫无目的去做一件事,只能叫做本能。人们从事生产活动,都是有目的的。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生产资料掌握在不同的阶级或社会集团手里,他们总是按照自己的物质利益要求来进行生产,这就有了不同的目的。所以,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决定了不同性质的社会生产目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掌握在资产阶级手里,资产阶级的物质利益要求是取得尽可能多的利润,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也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动力。至于劳动者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劳动者的生活消费,只有在能够给资本家保证劳动力的供应和剩余价值的榨取的限度内,才会在资本家的考虑之列。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掌握在劳动人民手里,劳动人民的物质利益要求是日益充分地满足自己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使自己在体力和智力的一切方面获得日益充分的发展,这就是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也是社会主义生产的动力。从这里可以看到,满足劳动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需要,保证劳动人民的生活消费,这个问题在整个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是完全不同的。如果要说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一条就是社会主义制度最根本的优越性。在我们的经济工作中(其实也不只是在经济工作中)这个目的愈明确,在我们从事计划、安排、组织国民经济的一切活动中这一指导方针贯彻得愈充分,劳动者的积极性就愈高,就愈会把维护和建设这个社会制度看作是他们幸福生活的唯一保证和源泉。如果相反,劳动者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很大的挫伤。
如果上面这些看法是正确的话,我认为在制定国民经济计划、组织社会生产时,应该把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作为出发点,应该把保证人民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可能有的生活消费水平作为出发点,从这一点出发来安排我们的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生产,安排我们的基本建设项目,而不应该把别的什么东西作为出发点。
农业、轻工业、民用建筑业,这是同保证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直接有关的行业。确定了必须保证的人民的一定生活消费水平,农业、轻工业、民用建筑业的发展计划和安排就有了根据。这些行业的发展和扩大再生产,需要有追加的生产资料,这也就为重工业的发展计划和安排提供了根据和目的。按照这个方针来制定国民经济计划,组织社会生产,可以避免过去出现过的以自我服务为目的的盲目发展重工业和盲目拉长基本建设战线的毛病,有利于我们国民经济的调整和健康发展。
有同志倡议我们国家应该编制人民的生活消费计划,把它作为整个国民经济计划中的重要部分,在这个生活消费计划中,确定某个时期内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人民生活消费水平提高的幅度。我觉得应该重视这个倡议。有了这样的生活消费计划,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才有可靠的保证,才不至于被别的什么东西挤掉,以致使社会生产的发展离开了它的目的,发生不应有的混乱。
早在一九四九年初,当我们党准备进城的时候,毛泽东同志就告诫我们:“如果我们在生产工作上无知,不能很快地学会生产工作,不能使生产事业尽可能迅速地恢复和发展,获得确实的成绩,首先使工人生活有所改善,并使一般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那我们就不能维持政权,我们就会站不住脚,我们就会要失败。”(《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430页)三十年过去了,回顾这三十年我们走过的曲折道路,毛泽东同志这一告诫的精神仍然有它重大的现实意义。

在我们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国家现代化大生产起步比那些发达国家晚了一百多年。我们国家大,人口多,生产落后,底子薄。要使我国全体社会成员都能有比较富裕的生活,没有几代人的艰巨努力是做不到的。我们做一切工作,包括经济工作在内,都必须精打细算,尽一切可能节约开支。我们的建设资金来之不易,因此必须坚决杜绝各种浪费,任何挥霍浪费人民的劳动成果和资金的行为都是对人民的犯罪。
在讨论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时候,如果认为提出要为保证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而奋斗,就是反对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就是提倡大吃大喝,就是主张分光吃光,就是不要积累,就是要把一切劳动成果通统消费掉,这只能是一种误解。
第一,把现有的产品分光吃光还是不分光吃光,同这里说的社会主义生产目的问题,根本是不同的两码事。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作了这样的表述:“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它指明了人民的需要是一个“经常增长”的发展过程,也指明了满足这个需要的手段是一个“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发展过程。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不可能设想只要现在采取一个什么重大的福利措施,即使把我们现有的国民收入通统花掉,就能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些任务。
第二,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的每个时期中,所谓“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或者所谓“充分保证”全体社会成员的福利,都是相对的,都是相对于当时的社会物质生产条件和水平而言。对于人民的生活需要能满足到什么程度,对于人民的福利能保证到什么程度,都要受到当时已经达到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和已经生产出来的生活消费品数量的制约。因此,“最大限度”或“充分”的限度总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而不断扩展和变化的,并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数量或界限。但是,我们共产党人决不能因为我们现在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还很低,离共产主义社会还很远,因此就把在现有条件下尽可能充分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问题,放在不重要的地位或排除在视野之外。
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制定第二个党纲是在一九一九年,那正是苏维埃政权处在国内叛乱和外国武装干涉最严重、最困难的时候,生产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俄共党纲对经济工作规定了如下的方针:“要以尽力提高国内生产力作为决定苏维埃政权全部经济政策的主要点和基本点。由于国家遭受到极严重的破坏,应当使一切都服从于一个实际目的——无论如何要迅速增加居民最必需的产品数量。每一个与国民经济有关的苏维埃机关的工作成绩,都应当以在这方面所获的实际结果来衡量。”(《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一分册第540—541页)毛泽东同志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发表的如下精辟见解也是为许多同志所熟知的:“要得到群众的拥护么?要群众拿出他们的全力放到战线上去么?那末,就得和群众在一起,就得去发动群众的积极性,就得关心群众的痛痒,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盐的问题,米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的问题,生小孩子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我们是这样做了么,广大群众就必定拥护我们,把革命当作他们的生命,把革命当作他们无上光荣的旗帜。”(《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33—134页)生产水平低,条件差,穷,不能成为我们忽视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理由。
第三,在一定的时期以内,有多少新创造的劳动财富能用于人民的生活福利,这不仅决定于积累与消费分配的比例,还决定于这个时期国民收入的总量。如果我们高度重视生产的经济效果和基本建设的经济效果,如果我们厉行节约,严格杜绝浪费,那么,在一定的时期以内,同样数量的资金就可以得到数量多得多的国民收入。就这些年经济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这方面的问题是很大的。有的重大基本建设项目的确定,没有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没有作多次的技术效果方案和经济效果方案的比较,就随意确定下来,结果,人为地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在生产方面,不注意改进技术,提高管理水平,大量浪费人力、原材料和辅助材料,大量浪费能源,半开工半停产,产品明明已经大量积压还继续生产,继续去扩大库存。还有农田水利建设中的那种张书记来了开沟,李书记来了填沟,赵书记来了又挖沟的瞎折腾,不是对劳动力和资金的最大浪费吗?还有由于我们管理制度上的一些问题,眼看着大批物资、资金浪费掉而毫无办法。诸如此类的干法,不能不大大减少了我们的国民收入,从而大大减少了我们提高人民生活福利的能力。我国广大劳动人民是非常拥护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的,正因如此,他们也理所当然地十分关心怎样真正做到厉行节约,杜绝浪费。对于那些把劳动人民辛苦劳动积累起来的资金,成亿元地随便糟踏浪费的行为,对于那种大少爷作风,败家子作风,人民当然是很不满意的。
长期以来,林彪、“四人帮”用他们那一套假社会主义来愚弄人民,什么穷是社会主义,富是资本主义;什么人民安于过苦日子是社会主义的高尚道德,人民要求过富足生活是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这些流毒到现在也没有肃清。在研究社会主义生产目的问题的时候,也需要把这些问题搞清楚。这样才真正有利于我们正确地总结历史的正反经验,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事业的发展。


查看完整版本: [-- 有关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几个问题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