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劫后二十年——访在废墟上重建的摩洛哥旅游胜地阿加迪尔城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0年07月 -> 劫后二十年——访在废墟上重建的摩洛哥旅游胜地阿加迪尔城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陆成哲 1980-07-30 00:00

劫后二十年——访在废墟上重建的摩洛哥旅游胜地阿加迪尔城

第7版()
专栏:摩洛哥通讯

劫后二十年
——访在废墟上重建的摩洛哥旅游胜地阿加迪尔城
新华社记者 陆成哲
1960年2月29日夜间,摩洛哥南部的海滨城市——阿加迪尔发生了强烈地震。一夜之间,这座古老而繁华的渔港城市变成了一片废墟,三万多居民中有近两万人遇难。整整20年过去了,阿加迪尔现在怎么样了?
记者怀着惦念的心情走访了这座城市。
登上城北上阿特拉斯山余脉远眺,一片高矮不等的白色建筑物掩映在绿树丛中,纵横交错的街道,象棋盘一样整齐。进入城区,犹如到了一个大花园,使人不觉心旷神怡,只见贯通南北的林荫大道上车水马龙,路旁的树木业已成荫,枝叶茂密,路中花坛里百花盛放,色彩鲜艳。路西沿大西洋岸边是旅馆群,有的高达十多层,有的是阿拉伯式的小楼房,一家紧挨一家,绵延几公里。路东是商业区,布满了各具风格的商店。市中心是广场,广场附近有一座建筑物,内设大型综合商场,各种商店、服务性店铺应有俱有;金融企业和各公司对外办事机构也都设在这里,而工业区则离城较远。使人感到城市的布局井井有序,合理方便,环境优雅。
一位亲身经历阿加迪尔变迁的摩洛哥朋友介绍说,新城完全是按照事先设计的图纸建筑的,是建筑师们精心构思的一幅美丽的图画。
地震后的第四天,政府就发出了重建阿加迪尔的号召,成立了一个负责重建阿加迪尔市的高级委员会,并制定了一项既具有民族风格又吸取各国建筑艺术的规划。花了近一年的时间清整废墟,运走的瓦砾就达100万吨以上。从1961年起,调集人力、物力开始大规模的重建工程,经过四年多的努力,建成了一个占地24平方公里、人口达五万的新城。
阿加迪尔得天独厚使人神往的天然美景使它成了摩洛哥南部的旅游胜地。它的对面是烟波浩渺的大西洋,背后有富饶的苏斯平原,往南不远就是世界闻名的撒哈拉大沙漠,东、南两面的前阿特拉斯山和上阿特拉斯山形成了天然的屏障,把大沙漠的阵阵热浪挡住,形成了四季如春的宜人气候。骄阳当空象一轮火球,但射到身上却令你感到温柔舒适。大西洋岸边金色的细沙软滩是最好的天然四季游泳场。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既能到海滩游泳,又能前去观赏大沙漠中的海市蜃楼,再有兴趣,还可以去阿特拉斯山登高眺望。
在重建过程中,摩洛哥政府利用阿加迪尔的优美的自然条件,把它建成南部的经济活动中心和旅游中心。据旅游部门的官员介绍,从1963年建成只有20多个房间的第一座旅馆开始,到去年就发展到34座,其中有别墅式旅馆,也有海滨旅游村,还有一种经济实惠,称作“单间公寓”的旅馆,每套房间里都有小厨房和炊事用具,以适应家庭旅游的需要。旅游部门还把撒哈拉沙漠中邻近有特色的一些地区辟为游览区,在一些沙漠绿洲的村镇里举办联欢节、民间歌舞节、蜜蜂节、杏花节、手工艺展览会等,以吸引游客。
随着城市的发展,文化和医疗事业也相应发展,兴办了医院和学校,并设立了工业、教育、卫生、航海、手工业、旅游等六个职业培训中心。这里开办的一所旅馆学校,跟普通的学校不一样,其设备和编制完全象一个旅馆,学生平时既是旅客又是厨师和服务员,因此教学效果很好。从1974年开办到现在已向旅游部门输送了200多名毕业生。
阿加迪尔是一个传统的渔港和农产品输出港口。港口设施在地震时受到严重破坏。现在的货运码头、渔船码头以及港区内的各种建筑物看上去都是新的,大部是地震后陆续修复和新建的。
这里还是盛产沙丁鱼的渔港。全市加工鱼罐头、冻鱼、鱼粉、鱼油的工厂有35家之多,产品运销世界许多国家。(附图片)
在阿加迪尔省的半沙漠地区,有一片面积达十四万公顷的阿勒干树林,当地牧民在这里放养着四十余万只小山羊,小山羊常爬上树梢去吃树叶,这种奇观,吸引着许多旅游者。新华社发


查看完整版本: [-- 劫后二十年——访在废墟上重建的摩洛哥旅游胜地阿加迪尔城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