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从“西水东调”看昔阳拖拉机厂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0年07月 -> 从“西水东调”看昔阳拖拉机厂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赵加积 1980-07-31 00:00

从“西水东调”看昔阳拖拉机厂

第2版()
专栏:

从“西水东调”看昔阳拖拉机厂
山西省机械厅 赵加积
“西水东调”这件蠢事,是极左路线的必然产物,也是封建家长式统治的必然恶果。象这样的事,还可以找到许多。昔阳拖拉机厂就又是一例。
建厂选点,毫无道理。“西水东调”是抢别人的水,浇昔阳的地,即使成功,昔阳增产,也影响榆次等县的利益。昔阳拖拉机厂呢?建厂选点就毫无道理。本来山西已有中型拖拉机厂,还有两个小拖拉机厂,根本就不应再建新厂,即使非建不可,也没理由在昔阳选点。因为第一,昔阳不通铁路,要建成年产2,000到5,000台能力的厂,完全靠公路运输,成本高,也不及时。第二,周围附近配套协作厂少。所以当时一机部、我厅以及技术人员都不同意在昔阳选点。但有人靠权势及昔阳的特殊地位,不顾客观条件,一意孤行,非干不可。他们不仅不尊重科学,而且还拿着“不学大寨”的棒子打人。当时昔阳有人大叫大嚷:昔拖上马是“五上太原,三上北京,开展两条路线斗争的结果!”现在明白了,他们的所谓“两条路线斗争”,就是封建家长式的领导斗争坚持原则的正确领导,就是主观盲目瞎干斗争尊重科学的人。
产品选型,极不合理。拖拉机厂定点建厂后,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上什么样的产品。对上小拖拉机,当时一些领导和技术人员是有意见的。他们认为这种小拖拉机在山坡、丘陵地带使用马力小,爬坡能力差,又不能搞运输,特别对需要不需要年产5,000台或2,000台,他们是有怀疑的。但一些人根本就不征求别人的意见,一些技术人员又慑于昔阳的牌子和权势,有意见也不敢说,结果十马力的柴油机装配到拖拉机上只有六、七马力,形成小马拉大车,负荷太大。事后又请上海内燃机研究所解决这个问题,终究无济于事。结果造成了产品选型不合理,生产出来的大批拖拉机卖不了,1979年不得不被迫停产转产。
管理体制,变化无常。在昔阳拖拉机厂基本建设中,究竟建多大的厂,忽而是年产5,000台,忽而是年产2,000台,忽而又是
“明二暗五”,使基建程序也变来变去,直到现在各车间能力不一致。管理体制,1975年到1976年建厂初期,属于晋中地区重工业局的企业,1977年投入批量生产又马上变成了县管企业,后来因材料等供应问题,又让我厅按省管企业对待。结果这个企业偏偏不争气,1977年生产了405台拖拉机,每台成本达7,565元,每生产一台赔3,000多元,全年共赔140多万元。
昔阳县说是要实现全年全县无亏损,怎么办呢?他们把地区给昔阳补助的钱不计算在内,结果该厂账面上出现了盈利26,000元的笑话。
不讲效果,劳民伤财。昔阳拖拉机厂在建设中不惜工本,拚命追求“壮观”。该厂占地面积114,400平方米,相当于3,000多人的山西机器厂占地面积,建筑面积达30,648平方米。铸造车间设计年产5,000台,建筑面积3,384平方米,设备大部分是先进的。
为了武装这个厂,有关部门曾组织许多企业生产专用设备,有些是平调人家的物力、人力、财力。到1978年底,昔阳拖拉机厂基建投资包括固定资产为1,316万元。这么多投资总该为国家盈利吧!但是不仅没盈利,还连续严重亏损。1977年至1979年三年共生产1,505台拖拉机,每台成本平均7,000多元,每台出厂价为4,000元,三年共亏损570万元,而且出厂的拖拉机大部分是不合格品。今年还计划亏损150万元,成为我厅亏损最大、亏损时间最长的一个企业,给我们形成了一个很大包袱。
从以上材料中,我们清楚地看出,昔阳拖拉机厂与“西水东调”工程干的完全是一样的蠢事。
这些蠢事,难道不正是封建家长式的统治在作怪吗!


查看完整版本: [-- 从“西水东调”看昔阳拖拉机厂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