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宏观经济效果问题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0年07月 -> 宏观经济效果问题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王积业 1980-07-31 00:00

宏观经济效果问题

第5版()
专栏:报刊论文摘要

宏观经济效果问题
王积业
宏观经济效果是国民经济全局的、长远的经济效果。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应该更有效地使用资金,妥善安排劳动力,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正确规划生产布局,恰当安排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和重大比例关系,经常持久地讲求宏观经济效果。
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然占有很大的比重,商品经济很不发达。我国经济的这个特点影响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方面,在经济效果上反映也很突出。具体表现是,往往用小农经济的狭隘眼光去看待社会主义的社会化大生产,不甚理解宏观经济效果的重要性。同时,由于商品经济不发达,又容易忽视、否定价值规律的作用。在存在商品经济的情况下,如否定价值规律,则经济效果、尤其是宏观经济效果就无从谈起。在以往的一些长期计划中,很少考虑宏观经济效果,造成了不少损失,教训是深刻的。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时也必须看到,问题还很多,困难也不少。要使我国经济能够持续地健康地发展,除采取其他措施外,认真讲求宏观经济效果是一条根本出路。
讲求宏观经济效果,首先要研究宏观经济决策。宏观经济决策正确与否,从根本上制约着宏观经济效果的大小。所以,提高宏观经济效果,最重要的是要在宏观经济决策上下功夫。
宏观经济决策的重点是放在经济增长速度上,还是放在速度、比例、效果的统一上?这是宏观经济决策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只抓生产不问需要,只管花钱不计效果,是违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过去很长一个时期,我们把高速度作为经济发展的中心目标,实际上成了宏观经济决策的重点。这不能说完全不对。问题是没有注重经济效果,没有把讲求经济效果作为经济建设的重要方针来对待。经济增长速度尽管比较快,浪费却很大,人民生活也没有得到相应的改善。
经济增长速度、发展比例和经济效果本来是紧密联系、相互制约的。宏观经济效果良好,才能有最优的速度和比例。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只讲高速度不讲最优速度(最合适的速度),这也是一种片面认识。高速度不一定是最优速度,比较低的速度也不一定是最劣或最差的速度。离开宏观经济效果,就失去了判断比例和速度恰当与否的准绳。所以,安排经济增长速度要从多方面进行考虑:简单再生产是否得到妥善安排,人民生活是否得到改善,经济效果是否有所提高等等。在这个基础上,根据需要与可能,量力而行,稳步前进,切实安排好扩大再生产,争取经济发展的最优速度和最好效果。
积累率怎样规定才算恰当?这是宏观经济决策的又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直接关系到宏观经济效果的重大决策。恰当安排积累率的重要前提是:人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积累基金要有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作保证。我国人民生活水平还很低,1979年平均每人国民收入只有人民币347元,积累率不宜过高。当然,积累率也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国民收入的增长,积累率适当提高一点也未尝不可。但是,我们时刻不能忘记,积累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从而应当把积累同国民收入、人民消费水平的增长联系起来统一考虑。只看生产增长速度,抛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幅度来判断积累率合适与否是不恰当的。
另一方面,要正确看待积累和经济增长速度之间的关系。能否说,只有高积累才能有高速度,低积累经济增长速度必然要降下来?不能这样说。这是因为,在数量关系上,国民收入增长率不仅取决于积累率,还要看积累效果如何。国民收入增长率与积累率成正比,与积累系数(每百元国民收入所需要的积累资金)成反比。在积累系数为一定的情况下,积累率越高,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就越快,反之则越慢。在积累率为一定的情况下,积累系数越大(即积累效果越差),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就越慢。因此,要达到一定的国民收入增长率,或者靠提高积累率来实现,或者靠降低积累系数来实现。由此可见,在分析经济增长速度时,只看积累率不看经济效果是不对的。当然,也不能认为只要经济效果好,积累率就无足轻重。发展社会主义生产,没有一定水平的积累率也是不可能的。
恰当地规定积累率时,既要考虑国民收入增长率,又要考虑积累效果。国民收入增长率和积累系数一经确定下来,积累率就是一个被规定的量,而不仅仅是靠经验(包括历史经验)观察概括出来的数据。在国民收入增长率为一定的情况下,积累系数越大(积累效果越差),要求积累率越高,反之则要求越低。在积累系数为一定的情况下,国民收入增长率越高,积累就越应当高一些,反之则应当低一些。从我国经济建设的实践看,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积累率只有24.2%,国民收入增长率为8.9%,各方面关系比较协调,人民生活也有较大的改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积累效果好。以后一些年份,特别是1970年以来,积累率一直保持在30%以上,但积累效果都不如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那样好。
多发展一些资金密集型企业,还是多发展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多发展一些大型企业,还是多发展一些中小型企业?这是关系到积累资金使用方向,关系到宏观经济效果的又一个重大经济决策。我国经济建设资金本来就不充裕,如何使它带来最大的经济效果,正确选择投资方向和恰当确定技术政策,至关重要。一般的说,资金使用重点放在资金密集型企业上,劳动力就业问题不好解决;资金使用重点放在劳动密集型企业上,影响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从而降低宏观经济效果。看来,劳动密集型企业与资金密集型企业同时并存,先进技术、中间技术和落后技术同时并存,在今后我国相当长时期内将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问题是如何使它们更好地结合起来。要做到这一点,重要的是分对象,讲条件。所谓分对象,是指不能笼统地不分行业地认为凡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经济效果都差,或者凡是资金密集型企业经济效果都好。所谓讲条件,是指一切要从经济效果出发,该实行大中小结合的就结合,不该实行的就不能强求结合。象钢铁、化肥等资金密集型大型企业,已有的生产能力尚不能充分发挥,而有些地方又重复建厂,这样势必分散资金,造成原材料、燃料和动力供应紧张,从而大大降低宏观经济效果。如能打破地区、部门和所有制界限,实行大厂带小厂,小厂配合大厂,引导小厂向小而精、小而专方向发展,大厂和小厂的经济效果都会有所提高。此外,还可以提倡把举办小厂的资金投向大厂,按资分红,以满足地方发展生产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这样也会提高资金利用效果,比起分散使用资金、重复建厂的经济效果一定会好得多。至于象纺织、电子等中小企业,它们的技术有的是属于中间的,有的还是相当先进的。这样的行业实行大中小相结合,先进技术、中间技术和落后技术相结合,宏观经济效果不见得就差。我们觉得,强调更多地发展劳动密集的拥有中间技术的企业是对的,是适合我国情况的,但也不能因此就忽视有重点地发展技术比较先进的资金密集型大型企业。这样才有可能把当前经济效果同长远经济效果结合起来,全面地提高宏观经济效果。
是发展专业化协作,还是搞“大而全”“小而全”?这也是宏观经济决策的一个重大问题。社会主义生产是社会化大生产。而“大而全”、“小而全”的自然经济体系,妨碍专业化协作的开展,堵塞商品流通渠道,造成社会劳动生产率低,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消耗高,经济效果差。讲求宏观经济效果,务必采取正确的宏观经济决策,扫除这些障碍,按照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需要组织社会经济活动。这样才能降低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消耗量。要做到这一点,没有竞争是不行的。讲求经济效果而不开展竞争是不可想象的。当然也要看到,竞争不可避免地会给经济发展带来一些自发性和盲目性,甚至会造成一些损失和浪费。在竞争的合力中形成的宏观经济效果,如果离开国家计划的指导,也不可能是最理想的。在国家计划指导下,实行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充分发挥各种经济杠杆的作用,才能把微观经济效果同宏观经济效果更好地衔接起来。
要把宏观经济决策贯彻落实下去,关键在于长期计划要讲求宏观经济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说,讲求宏观经济效果要从计划工作做起。计划上失算是最大的浪费,是从根本上降低宏观经济效果的。有人比喻说,如果基本建设施工的浪费以百万元为单位计算,设计上的浪费就要以千万元为单位计算,而由于计划工作失算造成的浪费往往要以亿元为单位来计算。我认为这番话讲得很中肯。讲求宏观经济效果是经济计划工作的当务之急,也是长远之计。要认真研究宏观经济效果问题,把我国经济计划工作提到一个新的水平。
宏观经济效果是可以计量的。问题是要选择具体指标去衡量它。我们认为下面几个指标是重要的。
反映社会劳动总量与其总成果的指标,是社会总产品。它是一个国家一年内投入劳动(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总成果,综合反映国民经济发展的总水平。社会总产品是由最初原材料价值(即原材料价值只计算一次)和各个生产程序上的追加价值构成的,排除了企业之间转移价值的重复计算。社会总产品作为宏观经济效果指标,说明一年内投入的劳动量取得多大成果。如果两年间社会劳动总量相同,那么社会总产品的多少就反映着宏观经济效果的大小。社会总产品是评价劳动成果的最概括指标。
反映社会活劳动量与其成果的是国民收入。它是一年内活劳动新创造的价值,反映着活劳动消耗量的最终成果。其实物形态是可以用来扩大再生产的生产资料以及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消费品。由于国民收入不包括转移价值,它能更确切地反映一年内投入活劳动量与劳动成果的关系,不仅是评价宏观经济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同时也是计算其他宏观经济效果指标(资金利用效果、积累效果、劳动生产率等)的基础指标。
反映单位活劳动与其成果的是社会劳动生产率。社会劳动生产率与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不同,它不是反映社会劳动总量及其成果的指标,而是反映(平均地)单位活劳动的成果,所以它的综合性比前两项指标要小一些。把社会劳动生产率同国民收入增长率联系起来,可以看出国民收入增长额中有多少是靠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的,有多少是追加活劳动量的结果。
反映资金量及其成果的是资金利用效果指标。资金利用效果可以从不同角度和在不同范围进行衡量。最概括的资金利用效果指标是全部资金与国民收入之比,即所谓资金占用系数。它说明一定数额资金增加的国民收入。其次是资金与利润和税金的比较指标,它说明一定数额资金带来的纯收入。除此之外,还有资金利用的具体指标,或者叫作小范围的资金效果指标。属于这一类的有积累系数,即积累资金与新增国民收入的比较指标。属于资金利用效果指标的还有基本建设投资效果。它一般是用投资额与新增生产能力(工程效益)的关系来表示,或者通过投资回收年限来衡量。
以上各项指标只是提供衡量宏观经济效果的“原始”或初步指标。更重要的是如何运用这些指标组合来比较各种经济决策的宏观经济效果,择优选取。为此,一方面要完善上述指标的计算方法,一方面要着手考虑和制订评价宏观经济效果的指标体系,使各项指标组成有机联系的整体,以便从它们的互相制约中全面地反映宏观经济效果,进而分析影响宏观经济效果诸因素的作用,并给予定量回答。要达到这个目的,我们掌握的现行宏观经济分析方法是很不够的,需要运用经济计量方法和数理统计方法,否则,进行多因素(多变量)的宏观经济分析会碰到较大的困难。
(原载《经济研究》1980年第7期,这是作者写的摘要。)


查看完整版本: [-- 宏观经济效果问题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