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你好!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0年09月 -> 你好!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熊善梧 1980-09-29 00:00

你好!

第7版()
专栏:

你好!
熊善梧
在人们的生活中,往往遇到这样的事情:它如此细微、平凡,但想想,却蕴藏着深刻的意义!
在几内亚工作的岁月里,无论是在首都科纳克里,还是在边远的福塔贾隆高原,在工厂、矿山,还是在山村茅舍,耳边经常响起几内亚朋友亲切地说的一句中国话:“你好!”
我清楚地记得,听到几内亚朋友的第一声“你好”,是在首都科纳克里机场。那年8月,由于航班改变,走下飞机时没人来接我。我是头一次,又是只身来到非洲陌生的土地。正觉举目无亲,左右为难的时刻,从人群中传来一声“你好!”使我又惊又喜:这儿还有会讲中国话的?接着我想用中国话跟他攀谈,但回答仍是这一句:“你好!”不过这已使我十分高兴了。因为他不只传来友好的问候,而且伸出了友谊之手。是他,帮我领来了行李;是他,帮我办完了入境手续;是他,帮我接通了大使馆的电话……。他是机场的一位搬运工人,是我认识的第一位不知姓名的几内亚朋友。接我的同志来了,我讲起了“你好”的故事,自觉满新鲜的。但来人并不象我那样感到新奇,说:几内亚好多人都会说“你好!”今后听多了,你就会知道。
确实,很快我就知道几内亚人会用中国话说“你好!”而且是如此普遍。每当你驱车徐徐穿过市区,车窗外常常传来“你好”的问候;当你信步街头,“你好”更是接二连三,特别是遇上一群孩子,“你好”之声更象一曲多重唱,简直令人应接不暇。首都如此,内地亦然。
我曾登上福塔贾隆高原,访问过一个边远山村。我和几位在当地工作的中国农业技术人员在村头刚出现,一群孩子连蹦带跑地一拥而上,不断地喊着:“你好!”他们牵衣攥手,前呼后拥,就象迎接家人一样。当地一位官员对中国农业技术人员说:你们不远万里来非洲,人生地不熟,到我们的山村指导生产,头一次需要我们领路,第二次你们自己就可以去了,因为“中国人的面孔就是通行证”。的确,在边远山村,在彼此语言不通、文字不识的情况下,几内亚朋友不仅是见到中国人的面孔就放行,而且是见到中国人的面孔就喊“你好!”
我还一直记得我们医疗队队员讲过的一个故事:一次,他们回到曾工作过几年的城镇西吉里,没想到他们在街头一出现,最早认出的人喊起一声:“你好”,这下子就象点燃了引火线,引起接连不断的“你好”之声。整个市场简直沸腾起来了,许多小商贩扔下货摊前来问候,把他们团团围住。不知是谁带了头:“给中国人送点菜!”紧接着,白菜、黄瓜、西红柿……一份份往汽车里塞,以致中国司机只好把车门锁住,向朋友们致谢。这时,西吉里医院的一些医务人员也闻讯赶来,把老朋友高高抬起。小小的山镇,顿时热闹异常,“你好”之声久久回荡。
前年8月,我们作为头一批中国人,访问几内亚著名的博克铝矾土矿。在桑加雷地采矿场一下车,几位矿工便扬起粗壮的手向我们高喊:“你好!”声音响亮极了。我好奇地问一位朋友:这里没有来过中国人,你们怎么也会说“你好”?这位矿工脱口而答:我们早就认识中国人,我们早就会说“你好”了!在另外不少地方,我得到的回答是大同小异的:“中国人干活多,劳动好”;“平等待人”;“助人有诚意,是我们的真朋友”。
不久前,在快告别这个国家的时候,我漫步在科纳克里街头,突然有人轻轻拍了一下我的肩膀。我急回头,一个熟悉的少年的面容映入眼帘。“你好!”他说的那样轻,又是那样亲切,忸怩而又深情。呵!原来是小邦古拉。“你好呵!”我应声回答,赶紧拉住他的右手。正是他这只右手,使我浮想联翩:两年前,这只手被一列火车压断了,经中几两国医生抢救,再植成功。他母亲见到中国医生,双手紧紧捂着热泪滚滚的脸庞,激动得久久说不出话来。如今,小邦古拉个子长高了,再植的右臂也长粗了,长长了。我想,这是一只将会为几内亚的繁荣和为几中友谊而辛勤工作的手啊!
“你好!”这是一句平平常常的问候语。但是,在异国他乡,在遥远的大西洋畔,从外国朋友那里听到这句中国话,确实使人感到情更深,谊更重。这是几内亚人民的心声,它比大西洋的惊涛更响亮;这是一支赞歌,它赞颂了中几友谊、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友谊,这友谊,是这般朴实、深厚;它使人深深感到,新中国在各国朋友心中,正放射着温暖、灿烂之光!


查看完整版本: [-- 你好!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