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桑葚的思念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0年09月 -> 桑葚的思念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马世琨 1980-09-29 00:00

桑葚的思念

第7版()
专栏:

桑葚的思念
马世琨
在阿富汗吃桑葚已是五年前的事了。
一个初秋丽日,当地一位朋友阿杜拉先生邀我们去观赏喀布尔市郊卡尔卡水库的景色。路上,他笑着说:“今天请大家吃一样我国的特产,希望诸位会喜欢。”我不禁一怔,心想,到阿富汗后,承蒙他的盛情,我们已尝了不少饮誉海外的当地瓜果:翡翠般甘美清香的西域瓜,碧玉似的多汁无核的马奶葡萄,重五六十斤、薄皮沙瓤的西瓜,都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还有什么更好吃的东西促使他特意相邀呢?我正想着,卡尔尔水库到了。车子刚停,几个手提荆条篮子出售茶食果品的小孩一拥而上。阿杜拉先生买下了一篮。他边付钱,边对我们说:“这就是今天想请诸位尝的东西,我国的特产桑葚。”我简直不敢相信这就是我孩提时代不知吃过多少的桑葚!个儿真大得出奇,一颗颗足有大拇指粗。颜色也鲜亮,嫣红的、绛紫的,都象是着了油彩似的。捡一颗放进嘴里,似草莓,又有荔枝的味儿,甜里带着股清香。
我忙问:“这么好的东西为什么不摆在水果店里?”
“有谁要呢,在阿富汗,桑葚是太多、太容易得到了!”
阿杜拉的话第二天就得到了印证。那天,我们驱车前往距喀布尔200多公里的古城巴米安。一出城,车子就疾驰在林荫道上。令人惊异的是,两旁的树木不是常见的白杨、垂柳或阔叶梧桐,而是一株株合抱粗的桑树。这些桑梓科中的巨人,枝繁叶茂,果实累累,交织成遮天蔽日、绚丽多姿的华盖,渲染着高原古国独具风韵的秋色。置身其间,很容易使人想起唐朝诗人王昌龄描写塞上风光的名句:“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中午时分,我们在路边歇脚用餐。不远处的树下坐着一位当地农民打扮的老人。他向我们打量了一会,问道:“秦尼(中国)?”同来的小赵用波斯语告诉他,我们是从北京来的。老人连忙起身,笑盈盈地一面说:“秦尼,拉菲克(中国,朋友)!”一面把右手放在胸前向我们打拱施礼。随后回身摘了一捧桑葚,恭敬地送到我们面前。吃着桑葚,说着话儿,友谊的汁液滴进心坎。老人爽朗而健谈。他告诉我们,阿富汗主要公路的两旁都栽着桑树,有些地方还有大片的桑林。就象土地都有主人一样,道边的桑树也都分属各家各户。拥有桑树的多少,往往是衡量一个家庭富足程度的标志。老人有13棵桑树,当时他正在作护桑工作。
“是防人偷摘桑葚吗?”
“不,过路人饿了、渴了,尽可以摘着吃。怕的是野兽糟蹋熟透落地的桑葚,当然也防贪心人。”
我不觉“噢”了一声。一路上不时看到道旁树下有人在忙些什么,原来他们在护卫自己的劳动果实。老人以为我不明白他的意思,忙解释说,这一带耕地少,粮食不足,本地人把落在地上的桑葚晒干后收藏起来,作为过冬的口粮。小赵从旁补充:“当地老百姓用桑葚粉作成类似我国山西、河北一带的枣窝窝、栗子窝窝,既好吃又有营养,据说有些吃这种食物长大的年轻人,可以在隆冬腊月不穿棉衣。”小赵把这段话又用波斯语说了一遍,老人听后十分高兴,执意邀我们到他家作客。因为急着赶路,我们只好婉言谢绝,答应以后有机会一定去。老人这才笑道:“下次路过荒村,一定要到我家坐坐,也好尝尝我们的桑葚窝窝。我就住在那边。”我们顺着老人指点的方向望去,只见不远的山脚下,有一座不大的村落,绿桑环绕,很是僻静,那里有老人的家。
秋风送爽,又是桑葚成熟的季节。如今,苏联入侵者的铁蹄践踏着阿富汗的山河,破坏了阿富汗人民宁静的生活。数不清的村庄树木毁于侵略者的硝烟炮火,无数无辜的黎民百姓被莫斯科的坦克和毒气夺去了生命。每一条来自阿富汗的消息,都使我深深地思念那一排排高大挺拔的桑树和味美色艳的桑葚,思念着诚挚的阿杜拉先生和那位未留姓名的质朴的老人。


查看完整版本: [-- 桑葚的思念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