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辞职和“致仕”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0年10月 -> 辞职和“致仕”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牛钊 1980-10-30 00:00

辞职和“致仕”

第8版()
专栏:

辞职和“致仕”
牛钊
五位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和五位国务院副总理因年事已高,辞去了他们担任的国家和政府的领导职务,这件事在人民群众中引起众口交誉。大家为这些老同志的坦荡襟怀和高尚情操深深感动,也从他们为国忘私、举能引贤的模范行动中受到鼓舞。9月16日《人民日报》副刊发表了一篇杂文,题为《一代楷模》,正是表达了人民群众的这种心情。文章的立意是很好的。
但是,文章作者认为“改革干部制度,破除领导干部实际上存在的终身制,为革命事业后继有人铺平道路,这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这在封建时代是不可能的。”这段话却有点不够确切了。在封建社会,当然谈不到什么“革命事业后继有人”的问题,不过,封建社会的官吏,任职也并非没有限制,终身制也是不许可的。只有皇帝老儿想当多久便当多久,除非国破身亡,很少有自动走下“龙位”的。
我国封建社会,绵延二千余年。历代封建皇朝,都很重视总结历史经验,也很注意典章制度的建立。就拿官吏的选拔、任命、考察、升迁、弹劾、罢免等等来说,也有种种规定,当然并非全能作到。比如:地方官有一定的任期,期满后根据政绩予以调动,这叫做“量移”;出生在某地的人,不得在原籍作官,以防止徇私枉法,这叫做“避籍”;假若父子兄弟同时为官,不得在一个行政区划内共事,以免相互包庇,这叫做“避亲”。至于官吏任职的年限,也有一个总的规定,叫做“七十致仕”,就是说,七十岁是最高的年限,到了七十,就应辞职引退。当然,也有一些高级官吏,或由于政事的需要,或由于皇帝的恩宠,或由于自己的恋位,或由于别人的怂恿,年过七十,仍然不许“致仕”或不愿“致仕”。但这种情况总被视作例外,而且是要受到非议的。唐朝诗人白居易曾写过一首诗,挖苦讽刺一位不肯“致仕”的宰相:“七十而致仕,礼法有明文。何乃贪荣者,斯言如不闻?……年高须告老,名遂合退身。少时共嗤诮,晚岁多因循。贤哉汉二疏,彼独是何人?寂寞东门路,无人继去尘。”结尾提到的“贤哉汉二疏”,是指汉朝的疏广、疏受叔侄二人同时辞职引退的事。白居易慨叹“无人继去尘”,是说汉朝的二疏虽然作出了表率,只可惜后人却不肯以前贤为榜样。其实,白居易根本不需要扯到汉朝去,唐太宗不是想把李靖的去职树为“一代楷模”吗?看来好象也没有树得起来。关于这首诗所讽刺的对象,有人认为是指“历事四朝,殆逾三纪”的杜佑,也有人认为所指是另一人。杜佑虽然高龄任相,但并非出于本心,因为他曾多次上表陈情,要求辞位,而未获皇帝的批准。我们且不管所指是谁,从这首诗可以看出:“七十致仕”是封建社会的礼法。唐朝虽有“一代楷模”的李靖,其他官吏似乎也并未积极地去效法。而从当时的社会舆论来看,七十不致仕,是会受到非难的。
如果不到七十岁,是否也可以来他个“致仕”呢?当然是可以的。白居易集中有一道判词,就是讲的这事。当时有位官吏,体弱多病,要求辞职,而上司以其年未七十,不予批准。白居易作了判决,说:“揆以纪年,桑榆之光未暮,验其羸病,蒲柳之质先零。既称量力而行,所谓奉身以退。虽发未种种,告老无乃速欤?而心既谆谆,致政固其宜矣。请高知止,无强不能。”大意是说:此人年纪虽不算老,但力不胜任,既然要求引退,就不应当强为其难。至于白居易自己,大约刚过六十岁,就以刑部尚书“致仕”了。


查看完整版本: [-- 辞职和“致仕”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