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割胶能手——陈惠芳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0年12月 -> 割胶能手——陈惠芳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陈贺 王程 1980-12-31 00:00

割胶能手——陈惠芳

第2版()
专栏:农村人物志

割胶能手——陈惠芳
这位海南国营龙江农场的割胶工,勤奋好学,钻研科学管树,苦练割胶本领,第一个在全场突破一年割一万公斤胶水的纪录,被评为全国农垦系统劳动模范。
晨雾给五指山区胶林披上一层薄薄轻纱,翠绿欲滴的胶林里,一位头戴胶灯,身穿工装的中年妇女,手持锋利的胶刀,以她敏捷、熟练的动作,正在胶树的割线上挑刀推割,只见雪白的乳胶水沿着条条割线涓涓流入洁净的瓷杯。她就是海南国营龙江农场25队的割胶能手陈惠芳。
去年,陈惠芳第一个在全场突破割胶水一万公斤的纪录。今年,她战胜两次台风对胶园的袭击,超额完成了生产计划,达到10,988公斤,平均单株干胶产量6.5公斤,比全场平均单株产量高出3.7公斤。两年为国家创造产值三万八千多元,被评为全国农垦系统劳动模范。
陈惠芳勤奋好学,钻研科学管树,苦练割胶本领。她刻苦钻研橡胶基础理论知识,请技术员到胶林中讲解怎样培养高产树的措施。在学习与实践的基础上,她渐渐地对她负责割的480株胶树的树形大小,皮囊厚薄,产量高低,做到株株心中有数。
知识就是力量。陈惠芳认识到,培养树的潜在力是高产的主要措施。她常说:要想马儿跑得快,就得多喂草;要想胶树多产胶,就得多施肥。为发挥肥效,避免肥土流失,她根据林段斜坡地势,在每四株胶树间,挖一个二米见方的营养坑,每坑施有机肥500斤,坑上覆厚厚的青草,保持湿润,达到保土、保水、保肥、护根的目的。肥坑每年移位一次,几年后,胶树四周都成了肥源,保证了胶树稳产高产。今年,她已为明年胶树开割准备了七万多斤牛羊圈肥,超过一般胶工一倍多。
陈惠芳说,多施有机肥是增产的措施,但是也要克服盲目性。今年5月、7月两次台风袭击后,胶林刮得东倒西歪,枝干断裂,叶片变黄脱落,产量下降三分之一。如何尽快恢复胶树高产呢?她作了分析:胶树不缺有机肥,但需要马上混施磷钾和尿素肥给树壮身催叶。施肥后,果然事如人愿,二十多天,胶树恢复高产。
陈惠芳心里明白,有了高产树,只是具备了客观条件,要把高产胶水拿到手,使每株胶树应产的胶水都流出来,就得有一手割胶的硬功夫。为了能为国家多产一滴胶水,达到在割胶时准、稳、轻、快的要求,陈惠芳下工后,砍来树桩,一刀一刀地在树桩上苦练手上的割胶技术,长年累月,终于掌握了真正做到准、稳、轻、快4个要领。在割胶的一瞬间,只见她精神集中,对准割胶线,轻快地挑刀和收刀,稳步推刀,切片均匀,不重刀,减少摩擦,避免堵塞排胶乳管,使胶水畅流。为了多产胶,她还总结出“三看”割胶法:一看树,高产树以树养树要浅割。死皮树为使它恢复产量,要割割停停;二看天,雨天树身不干,为防病毒感染不割,天气干燥割正面刀,湿度大割平面刀;三看物候,开割初期树要浅割,高产期适当深割,冬季气温低浅割。割胶时,要“三株一回头”,发现胶水外流,及时处理,以免浪费。对林段全倒树和40度以上的风害倾斜树,站着割不行,她就蹲下割,做到株株不漏。陈惠芳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一套割胶的科学方法,所以她割胶树面耗皮量少,胶水比人家拿得多,在同样品系的树位上,她割一刀的日产量,在一般情况下,比别的胶工多拿十几公斤胶水。
一人先进,全班也要先进。陈惠芳是割胶班的班长,她经常组织全班胶工开展技术交流,以老带新,互帮互学。新胶工小陈刚割胶时,行刀不够均,拿不到应拿的胶水。陈惠芳同小陈一起总结经验,纠正她行刀手压得太重堵塞胶水乳管的毛病,还同她一起带胶路。前不久参加农场青年割胶技术比武,小陈获得全场青年胶工第一名。目前,这个割胶班已有两个胶工年产万公斤胶水。陈惠芳的割胶经验在农场推广后,全场由去年只有一个人割一万公斤胶水,发展到今年10个胶工获得每人割一万公斤胶水的好成绩。
本报记者 陈贺
本报通讯员 王程


查看完整版本: [-- 割胶能手——陈惠芳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