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淡雅·质朴·隽永——略谈《巴山夜雨》的导演处理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0年12月 -> 淡雅·质朴·隽永——略谈《巴山夜雨》的导演处理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边善基 1980-12-31 00:00

淡雅·质朴·隽永——略谈《巴山夜雨》的导演处理

第5版()
专栏:文艺随笔

淡雅质朴隽永
——略谈《巴山夜雨》的导演处理
边善基
影片《巴山夜雨》的总导演是吴永刚同志。这位老导演从三十年代起,就着意探索着运用素描的手法来刻画人物的精神面貌,追求一种淡雅、质朴而又深沉的艺术风格。这次他和青年导演吴贻弓合作,又可看出他们对这种风格的进一步探求,很好地体现了剧作者的立意。影片中好多场面的处理,不是和盘托出,而是始终考虑在独特的意境创造中给观众提供想象的余地。
影片序幕,雾蒙蒙的山城,在码头石阶梯的顶端,出现了三个小黑点,渐渐放大——三个人迎着画面向下走来。第一个是戴着手铐的秋石,后面两个是押解秋石的同行人李彦和刘文英。秋石那明亮而微带忧伤的眼神,李彦冷漠的表情,以及刘文英严肃的神态,人物一出场就引起我们思索和对他们的关注。三人踏上跳板,来到了客轮船舱。随即,画外又响起了不停的脚步声,一双孩子的脚飞速跑下石阶,原来秋石还没有见过面的女儿小娟子也来到了码头。她先“观察”一番,后又机灵地装着帮老大娘托篮的模样混进了船舱。而舱中除了秋石、李彦、刘文英外,还有正直的女教师、貌似玩世不恭实则充满正义感的青工宋敏生、卖身还债的农村姑娘杏花、受尽折磨终日惶惶不安的京剧演员关盛轩,以及富有正义感、幽默风趣的乘警老王等,于是戏就在舱内展开了。影片编导在这里有意把小娟子寻父和最后父女团聚作为整部影片中人物与事件的贯串线,这是很见巧思的。这样就使戏的进展起伏有致,虽然船上的人物各有不同际遇,但叙述时却散而不乱,含而不露,主次分明,每条线既富有感情色彩,又给观众提供了一定的思考和想象的余地。
又如对刘文英觉醒过程的描写,导演也总是随着情节进展,借助电影艺术特有的表现手段,运用画面去揭示人物的内心波澜。刘文英是受“四人帮”毒害较深的“革命小将”,人物一出场就显露了她那种惯用抽象的概念去看待一切人和事的“左派”思想特征。她与秋石的思想矛盾,是全片的中心矛盾。原剧本介绍秋石的遭遇是通过人物自身一大段回忆来追叙的。这样回忆,乍看起来似乎比较集中,也有利于把秋石的遭遇交代清楚,但从戏的进展来看,却割断了秋石与刘文英这条矛盾主线的发展。现在影片把这一整段回忆,改成几个段落,使之有机地穿插到情节发展的进程中。如秋石救起杏花后,在医务室里对杏花晓以大义,并用自身的遭遇和对生活的希望谆谆开导时,刘文英刚好正在室外听到秋石这一段话,不禁黯然神伤,接着出现了刘文英的主观想象镜头——当年秋石与柳姑患难相共的坎坷生活。刘文英还从小娟子述说与妈妈分离的过程中,再一次出现了她想象中柳姑之死的镜头。导演这样处理,不仅有助于人物之间的感情交流,准确而又形象地表现了刘文英这一人物外表和内在的矛盾,而且也使观众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想象,进一步加深了对刘文英的理解和认识。
影片导演善于通过人物细节的描绘和性格的语言含蓄地体现其深刻的思想。如刘文英和宋敏生围绕着收听样板戏广播之争,关盛轩用以“护身”的剧本《平原作战》小册子的几次渲染,以及他惊恐不安地去找船长请求换个舱位的辛酸对话,寥寥几笔,都准确而又隽永地把那个动荡、恐怖的年代的气氛给渲染出来了。特别是影片多次重复“蒲公英”的这一艺术细节,更给人以无穷的回味。影片的结尾,含蓄、隽永,意境富于诗情画意。影片中的诗情画意,是来自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事物,而这些事物只有饱和着艺术家的感情,成为艺术家思想情感自然流泻时,才能真正地创造出来。


查看完整版本: [-- 淡雅·质朴·隽永——略谈《巴山夜雨》的导演处理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