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让孩子学会爱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1年01月 -> 让孩子学会爱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余心言 1981-01-31 00:00

让孩子学会爱

第8版()
专栏:

让孩子学会爱
余心言
亚米契斯著的《爱的教育》,我已经多年不见了。去年忽然得到两个不同的译本。一本是上海书店按开明书店旧版复印的,是夏丐尊的译本。另一本是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田雅菁的新译本。夏丐尊先生的文字很美,可是,他是在五十多年前翻译的,从那时到现在,人们的语言习惯已经有了相当的变化。今天的青少年可能会感到新译本更好读些。
我初次读到这本书,还是在三十年代。那时,我还是个孩子,自然不可能完全理解作者的用意。可是,我还是被这本书打动了。我觉得,书里讲的虽然是外国的事,却又象是自己身边的事;又觉得,这本书好象为我打开了一扇窗子,使我看见了那些熟悉的人们——同学、父母、老师的心,看见了他们心里所包藏的爱。我觉得,我也应该这样去爱我的小朋友,爱我的父母师长,爱我的国家。
现在重新看到这本书,是在经过了十年浩劫之后,对于这位老朋友真是感到分外亲切。这十年当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动乱把一些人心中最恶劣的感情搅了起来:贪婪、妒忌、仇恨、寻求刺激、低级趣味,等等,缺少的就是爱。当你看到在公共车辆上不尊重老人的青年的时候,当你看到他们用粗俗的语言相骂、伸出拳头打架的时候,你一定会想到,他们需要的正是爱。谁来让他们得到这种爱呢?这难道不正是父母、兄长、教师、党团组织、社会舆论的责任吗?但是,要做到这样,首先就要使做父母、兄长、教师的人,使党团组织的领导人,使舆论机关的工作人员都懂得用爱来教育孩子。《爱的教育》本来是一本著名的儿童读物,可是当年夏丐尊先生翻译这本书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却是给父母教师们看。在今天,我觉得这本书的读者对象是应该更加扩大的。
这本书采用的是一个三年级小学生的日记的形式。写的都是这个名叫安利柯的小学生眼睛里看到的各种普通的人和事:同学之间的友谊和争吵,到同学家去做客,看望生病的老师和同学,上课和考试,老师讲的故事,父亲、母亲、姊姊对这个孩子的期望,等等。这些事,每个孩子都可能遇见过。然而,安利柯观察得更细一点。他从这些事里看见了人和人之间是怎样相爱的,也从这些事里学会了怎样爱别人。石匠的儿子穿了他父亲的衣服来作客,石灰弄脏了椅子,要不要当他的面擦去?在异国遇到自己有困难的同胞应当怎么办?遇到别人辱骂自己的祖国怎么办?当家庭收入减少时怎样来减轻父母的负担?同学生病了怎样去安慰他?不要以为孩子的生活内容简单,他每天都要遇到一大堆新问题。他将要从这些日常的生活当中学会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自己的父母师长和同学,学会做一个正直的、勇敢的、忠诚的人。而这一切又依赖于做父母师长的人怎样引导他们去认识和对待这些事情。爱,这是一种最纯洁的感情,它不是靠说教,更不是靠强制,甚至也不是靠利诱能够培养起来的。在孩子的心中培养爱,需要有比培养任何一种名花更多的细心。而只要有心,这种机会是每天每时都存在的。说到教育孩子,有些人常常推说没有时间。他们不知道,这种教育,实际上就在他们和孩子的每一分钟接触中早已进行着。问题是,给孩子的究竟是什么样的思想影响。鲁迅曾经主张需要开设父范学堂,这个主张大约一时还不容易实现。但是,提倡做父母师长的人都来读一读象《爱的教育》这样的书,也许不能算要求过高吧。
《爱的教育》的作者亚米契斯是意大利人。这本书中的许多细节的描写是相当真实的,但就总体来说,又带有幻想的成分,因为当时作者还不可能深刻地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矛盾。这些,在指导孩子们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是应当指出的。
推荐《爱的教育》,当然不是说,爱就等于教育的一切,也不是认为,只要有了爱的教育就一定能搞得好。但是,如果没有爱,孩子就一定教育不好,却是可以肯定的。我们不能把爱当成资产阶级的专利。无产阶级既然要解放全人类,当然应该有比资产阶级更广泛、更深沉的爱。我们也应当有远远超过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我们期待着。


查看完整版本: [-- 让孩子学会爱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