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大力营造薪炭林 解决群众烧柴问题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1年03月 -> 大力营造薪炭林 解决群众烧柴问题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赵树森 1981-03-31 00:00

大力营造薪炭林 解决群众烧柴问题

第2版()
专栏:

大力营造薪炭林 解决群众烧柴问题
赵树森
大力营造薪炭林,切实解决群众烧柴问题,是林业工作的当务之急。我们黑龙江省虽然是个多林的省,但林子分布不均,不少农牧县缺柴严重。目前,360万户中有200万户缺烧柴,严重缺柴的100万户。有些地方夏季一天只烧一遍火,两顿吃凉饭;冬季无柴取暖,墙上一层霜,缸里一层冰。不少地方每年用大量劳力、运力搞烧柴,加重了社员群众的负担。肇东县茂兴公社一年搂柴投工达11.6万个,占全公社总劳力的10%,用车工达13,200个,占用全公社大车总工数的五分之一。社员们说,现在是不愁“锅上”的,愁“锅下”的。可见,群众迫切要求帮助他们解决烧柴问题。
发展薪炭林,具有适应性强,生长期短,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是解决一部分农区、林区群众烧柴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从我省组织群众营造薪炭林的实践看,好处很多。
营造薪炭林,有了柴源,有利于保护森林资源。据统计,一些地区乱砍滥伐林木,有一半被群众当作烧柴烧掉了。群众平时烧饭,冬季取暖,都要消耗大量木柴。以煤代木虽好,但运费太高,群众买不起。有了薪炭林,不仅保护了森林,还可以实现农作物秸秆还田,促进粮食和经济作物增产。
有了薪炭林,可增加社员收入。柳条、笤条可以编筐、篓,有的还可出口,既增加群众收入,又支援国家建设。桑条当年就能采桑育蚕,25天收一张蚕茧,卖80元,一年可收两次蚕茧。笤条还能肥地。林地间种农作物,也可增加收入。在薪炭林用地上栽树,乔灌结合,还可生产木材,解决社员盖房和做家具的需要。
有了薪炭林,不再烧饲草,等于增加了草原,可以多养牛、羊。有一亩薪炭林就可以少烧15亩饲草。泰来县好新公社一年烧牧草就达1,500万斤,等于7万亩草原的产量。每户烧草量,可养羊八只,牛两头。这个公社造了薪炭林以后,不仅节约了牧草,增加了载畜量,更重要的是使草原得以休养生息,为发展畜牧业创造条件。
有了薪炭林,还可起到保持水土、防风沙灾害,调节生态环境,改变小气候的作用。我省跑风地、沙包子地每年春耕时,有的种子被刮跑二三次,危害十分严重。如果全省农民每户营造三亩薪炭林,就在全省造起一千万亩的水土保持林,几乎等于过去三十年群众造林的总和,这对改变农牧区的自然条件,促进农牧业增产,会起很大作用。
事实说明,营造薪炭林是解决农村能源短缺,烧柴不足的一条重要途径,是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实行农林牧结合,使农民尽快富裕起来的重要措施之一。从我省一年来的实践看,尽快发展薪炭林,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妥善解决营造薪炭林用地。我省每人拥有土地六亩,五口之家就是30亩,一户划出三亩营造薪炭林,仅占十分之一。去年我们划给社队群众造薪炭林的地,多数是荒山荒地及河岸、沟旁、沙包、土岗、瘠薄次地。绥化县双河公社幸福大队在河套规划出营造薪炭林用地五百多亩,社员说:“老河套也派了用场。”
二是认真落实造林政策。长期以来,由于“左”的错误的影响,政策多变,林权不稳。划了造林地,群众顾虑重重,不敢造林,怕我们说了不算。对此,各地反复向群众宣传谁造谁有的政策长期不变,同时发放了林权证,消除群众顾虑,推动了群众造林。
三是合理组织劳力,加强技术指导,适地适树、适时适法营造薪炭林。在树种上,要因地制宜,把烧柴、用材及副业生产结合起来。
四是搞好管护,保证造林成果。我省造林的保护管理普遍采用了户有队管的办法,即谁造谁有,由生产队统一派人看管。实行专人管护后,一般的成活率都在90%以上。
五是加强领导,积极扶持。为扶持群众造薪炭林,今年省营林局筹集资金600万元,省农业银行筹款400万元,对缺林少柴的22个县实行无息和低息贷款,专门用于社队育种育苗。对14个营造薪炭林重点县,省营林局确定14名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指导。


查看完整版本: [-- 大力营造薪炭林 解决群众烧柴问题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