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来去皆为国事忧——谈李四光的三次出国回国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1年03月 -> 来去皆为国事忧——谈李四光的三次出国回国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杨世铎 1981-03-31 00:00

来去皆为国事忧——谈李四光的三次出国回国

第3版()
专栏:科学家的故事

来去皆为国事忧
——谈李四光的三次出国回国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向来是激发人们树立崇高理想和志愿,推动人们奋发上进的动力。我国著名科学家李四光,在年轻时代抱定“科学救国”的目标,几经周折,矢志不渝。这里介绍他的三次出国、回国的经历:
第一次出国是在1904年左右,那时李四光还是个少年。他从家乡黄冈县回龙山镇到武昌求学。一路上,他目睹列强逞凶,清廷腐败,百姓遭殃,深感中国贫弱,国耻锥心。他想,西方的“船坚炮利”,无非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达。因此,他在考入张之洞倡办的高等小学堂以后,发愤读书,努力去掌握新学中的科学课程。按照当时学校章程,凡成绩优秀者,可以保送到美、英、日等国留学。李四光一连几次考试名列前茅,被保送到日本留学。
他先到日本宏文学院,后进大阪工业学校学造船。他天真、固执地认为,自己学好了,回国就可以制造强大的船舰,祖国就可不受洋人欺侮了。这时候,国内正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留学生中也分为“维新”和“革命”两派。李四光坚定地站在孙中山革命派一边,并加入了同盟会。按照孙中山先生的谋划,同盟会员的工作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搞政治,准备推翻清朝;一部分则做学问,准备从事经济建设。对这后一部分工作,他主要寄希望于年轻的留学生们。一次在东京开会的时候,孙中山拉着李四光的手说:“努力向学,蔚为国用。”
李四光牢记着中山先生的话,留日六年,刻苦用功。他回到武昌,应聘在一所中等工业学校教书,夙兴夜寐,勤勉不辍。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了。湖北军政府成立后,因李四光是同盟会员,又学过理工,推选他当了实业部长。22岁的“李部长”四处奔走,日夜操劳,制定了振兴实业的蓝图。然而,由于这次革命先天不足,不久,便夭折了。李四光的美好计划也随之化为泡影。面对着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狼狈勾结,李四光从长远考虑,想趁年轻时候多学一些科学技术,于是他又到英国留学去了。
在伯明翰大学上完预科,他选学了地质专业。他的好友丁西林对他改学地质表示异议。李四光回答说:“要造船就得有钢铁,要钢铁就得靠采矿。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是科学落后,如果我们自己不能找矿,将来也不过是给洋人当矿工!”
1919年,李四光经过六年寒窗苦,终于考取了地质学硕士学位。他的老师鲍尔敦教授意欲留他深造,待取得博士学位再回国。李四光诚恳地说:“不,我想把我学到的知识,尽快贡献给我的祖国。”他为了多带回一些知识,又到德、法几个有名的工矿区和阿尔卑斯山进行了一番考察。当他再返回伯明翰大学时,早有电报和书信在等他。电报是印度友人拍来的,聘请他到印度担任工程师,待遇优厚;书信是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寄来的,告诉他国内“民主与科学”运动方兴未艾,欢迎他到北大任教。李四光婉言谢绝了印度朋友的邀请,毅然回国了。
1947年他又一次出国。抗战期间,由于长期颠沛流离和蒋介石对科技人员的轻蔑,李四光被弄得疾病缠身,心绞痛时有发作,科研难以进行。1947年他接到国际地质学会邀请他参加第十八届国际地质学会的通知。他想到周恩来同志在重庆曾劝他:为避开国民党的迫害,并考察一番外国科学发展近况,不妨先到国外走走。因此,他趁机同夫人一起到英国去了。1948年夏,他在伦敦国际地质学会上宣读了《新华夏海之起源》的论文,运用地质力学理论阐明我国地质构造,引起国际学者的赞誉。会后,他们夫妇俩到博恩默思海滨休养。他们关注着国内革命战争的进程。当李四光从英国报纸上看到沈阳解放的消息后,便与夫人预订了回国船票,并电嘱南京地质所的同事们:“切切不可远行。”不料,逃往台湾的国民党当局密电它的驻英使馆,要把李四光扣留在国外。李四光从一位老朋友那里得知这个消息,断然决定一个人连夜赶赴普利茅斯港,悄悄乘货船渡海赴法。后来从法国辗转到瑞士边境小城巴塞尔。在那里,他用左手写信,通知妻女会合。全家商定,女儿仍回英国求学,李四光夫妇启程回国。从此,他的爱国抱负,才真正得以实现。
当李四光行将走完一生的曲折道路时,深有感慨地对家属说:“在旧中国,我弄了一身病,谁来管?地质学有什么用?我的一点研究心得能够用来为人民服务,不都是由于党的领导和群众的支持吗?”这是他发自肺腑的结论。
杨世铎


查看完整版本: [-- 来去皆为国事忧——谈李四光的三次出国回国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