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苏联开发西伯利亚的战略意图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1年04月 -> 苏联开发西伯利亚的战略意图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史宗星 1981-04-25 00:00

苏联开发西伯利亚的战略意图

第7版()
专栏:

苏联开发西伯利亚的战略意图
史宗星
西伯利亚天寒地冻,是个荒凉冷漠、人迹罕至的地方。不过,它的自然资源蕴藏量相当丰富,近年来已变成苏联最大的能源生产基地。由于资源的开发和横贯西伯利亚第二条铁路的建设,今天,无论从经济上还是从军事上来看,西伯利亚已经成为苏联的战略要地。
过去,主要是六十年代中期以前,苏联西部地区既是能源消费中心,也是主要的能源生产基地。但进入七十年代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西部的石油生产越过了高峰,开始逐年下降,甚至连本地区的需要也无法保证。于是,新开发的西伯利亚油田(亦称秋明油田)的地位就越来越重要了。1970年,西伯利亚生产石油3,100万吨,1974年则突破一亿吨大关,达到11,600多万吨,不仅一跃而成为全苏最大的油田,而且使苏联石油产量从此超过美国,居世界首位。到1980年,西伯利亚石油产量,占全苏石油产量的50%以上,天然气和煤的产量也分别超过和接近全苏产量的三分之一。在1976—1980年的第十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石油和天然气的全部增长额以及煤增长额的90%,是西伯利亚提供的。正如苏联《真理报》所说,“今日的苏联经济要是没有秋明,那是不可想象的”。
但是,现在秋明油田的生产已达顶峰,它的产量将会徘徊不前,然后逐步下降。因此,苏联现在计划大力开发西伯利亚天然气,以弥补石油的欠缺。眼下,苏联正在同西欧一些国家谈判铺设亚马尔半岛通往西欧的天然气管道,就是这个计划的一部分。西伯利亚虽然地下埋藏着不少资源,但是,由于它的自然地理条件极为恶劣,苏联在开发中遇有许多自己无力解决的困难。这样,苏联便抓住西方极其缺乏能源的弱点,以西伯利亚资源为诱饵,竭力拉它们搞“经济合作”和“共同开发”。苏联无非是想达到两个目的:一是捞取开发西伯利亚所急需的资金和技术;二是造成西欧、日本对苏联能源的某种依赖,离间它们同美国的关系,在政治上谋取好处,这可以说是“一箭双雕”。
由亚马尔半岛通往西欧的天然气管道全长达五千公里,预计由西欧国家出资100—150亿美元。待管道建成后,苏联将每年向西欧提供400亿立方米西伯利亚天然气。据美国《时代》周刊报道,届时,苏联天然气在整个西欧天然气消费量中所占的比例,将由目前的9%提高到25%,在西德、法国和意大利将达到30%,在奥地利则高达70%。对此西方许多人感到优虑。有的人说,这条管道是“套在西欧脖子上的一条绳索”,将使西欧“更容易屈服于苏联的压力”。
日本也是应苏联要求“共同开发”西伯利亚的主要参加者。因为双方地理上相距很近,而且各有其利益所图。自1965年成立日苏经济委员会以来,两国已签订了开发西伯利亚煤田、石油、天然气和森林资源等一系列合作协定,由日本提供资金和技术,苏联则用上述资源加以偿还。
国际舆论界对苏联极力拉西欧、日本参加西伯利亚开发的做法和意图发表了不少看法。有的说,苏联是把西伯利亚的资源作为王牌在开展“资源外交”,或者干脆叫“天然气外交”。这种外交已经使苏联捞到巨大的经济实惠,至于它软化西方的抗苏立场,破坏西方反霸联合的政治企图,看来也许并不是一无所得的。
苏联加紧开发西伯利亚,除了经济上的需要而外,还因为西伯利亚在苏联向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扩张活动中,起着强大基地的作用。
现在,随着西伯利亚油田的开采和炼油厂的兴建,远东的陆、海、空军能够就近得到充足的油料供应。加上西伯利亚的钢铁、有色冶金、化工和机械制造工业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东部地区的军备生产能力,减轻了远东军事力量对西部地区的依赖。据统计,目前苏联东部的坦克生产能力已占全苏的32%,飞机约占40%,舰艇约占四分之一,导弹武器也占一定数量。
此外,近几年,苏联还修建和扩建了太平洋沿岸的一些港口和海军基地,修建了铁路、公路、机场、仓库和其它军用设施。特别是贝阿铁路建成后,将使苏联取得通向太平洋的第二条通道。
由此可见,苏联大力开发西伯利亚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加强它在亚洲的军事战略地位,以便于向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扩张。


查看完整版本: [-- 苏联开发西伯利亚的战略意图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