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形象与象形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1年04月 -> 形象与象形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陈培仲 1981-04-25 00:00

形象与象形

第8版()
专栏:艺术杂谈

形象与象形
陈培仲
著名话剧演员李默然介绍他的创作经验时,讲到演员不能仅仅满足于从外表上模仿某些人的动作特征,认为那是“象形”,而不是“形象”。这是很有道理的。
我国戏曲艺术塑造人物历来讲究不仅形似,更求神似,神形兼备。优秀的演员总是将对角色的深刻体验用鲜明、准确的形体动作体现出来,或者说用特有的程式动作来表现人物复杂的思想感情,将神似和形似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许多戏曲表演艺术家在谈塑造人物的经验体会时,都特别强调要内心充实。例如名净裘盛戎个子较矮、身体较瘦,在扮演包拯这样威风凛凛的黑头时,外形受到一定的限制。但他除了从化装、服装上进行弥补以求“象形”外,更从神情、气质上去把握人物的精神状态。他说:“学戏时,师傅常教给我要‘装龙象龙,装虎象虎’。我觉得,我到了外场,甚至在后台准备角色时,心里即有‘我就是他’。因为,要只是装,那顶大也就是象;但是,如果从心里认定了我就是他,那么就会使得你按照他(人物)去想、去做了。自己忘了是个小矮个儿,观众也忘了,只看到人物的活动了!”正因为他对人物有着深刻的体会,按照人物“去想、去做”,使得精湛的技艺有所附丽,从而塑造出包拯、姚期等感人至深的艺术形象。
传统戏曲中的人物是按行当划分的。同一行当中的人物,从扮相、动作、程式运用等方面都很接近。如何作到
“同中见异”,从同一行当中塑造出不同的性格,这就需要较高的修养和造诣。常见到一些演员功夫不错,技巧也比较熟练,但塑造的人物缺乏光彩。其重要原因,正在于仅仅停留在从外表上模仿别人的一招一式,缺乏对人物的分析和理解,从而把同一行当中的人物演成千人一面。而优秀的演员总是既要行当,又不受行当的限制,主要从人物出发,将同一行当中的不同人物性格鲜明地揭示出来。戏曲诀谚中的“演人别演行”、“一套程式,万千性格”等等,说的正是这一道理。盖叫天老先生曾说过:“周瑜、吕布、赵云三个都是武生应工,都是穿白靠的,又都是三国时的名将。……虽然他们三个外表相仿,但周瑜骄,吕布贱,赵云却是不骄不馁、敢作敢当的好男儿。三个相近的人物之间,原来有着很大的不同。这叫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同中得异,方显异彩”。艺术大师们的这些经验和体会,很值得借鉴。


查看完整版本: [-- 形象与象形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