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把出版社办成作者之家——访四川人民出版社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1年04月 -> 把出版社办成作者之家——访四川人民出版社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于竞祁 1981-04-29 00:00

把出版社办成作者之家——访四川人民出版社

第5版()
专栏:

把出版社办成作者之家
——访四川人民出版社
近几年,在我国出版界出现了一个颇为引人注目的单位——四川人民出版社。这个过去被认为只能出些说说唱唱之类的出版社,现在出的文艺书籍受到广泛的称赞。
在四川人民出版社,我们看到了摆满桌上的琳琅满目的样书,有老一辈革命家的诗集,老一代作家的名著,也有新人新秀的处女作,各种文体兼备,富有地方特色而又不拘泥于本地。
我们看到的那些书,有许多是畅销之作,但从中却很难找到几本迎合某些趣味而带有市侩气息的东西。尤其引人注意的是,还有不少从单纯商业观点看是属于“赔钱货”的书。对此,他们反而津津乐道。
以诗歌而论,由于读者面较小,印数少,近几年许多出版社对出诗集都有所控制,有的则干脆不出诗集。四川人民出版社的
《四川诗丛》,却一本接着一本出。诗丛的作者,不乏负有盛名的前辈,也有刚刚拿出第一本“处女作”的青年。这样的书出不出?他们觉得,为了繁荣诗歌,还是要出。
四川人民出版社负责人对我们说:“我们是党领导下的出版社,不是唯利是图的出版商,书不是一般的商品。一本书,只要能满足人民文化生活的需要,哪怕是一部分群众的喜爱,只要有利于促进四化建设和党的事业,不赚钱也要出。何况,我们可以统筹安排,做到以盈补亏哩!”
从这个基本思想出发,他们不仅做到了正确对待诗歌出版问题,在小说、戏剧、曲艺、文艺理论等多方面,也都出了一批所谓“赔钱货”。他们一方面尽量以盈补亏,同时还想了许多办法扩大这类书籍的发行数量。虽然出这些书减少了部分盈利,但却换来了金钱所买不到的东西——百花齐放,文艺繁荣。
许多好书的出版,凝结着他们具有的从这种精神所产生的胆识和远见。
《囚歌》是被囚禁在渣滓洞(中美合作所)的革命烈士用鲜血和生命写出的启迪千古、激励后人的诗歌。十年浩劫,它曾沉沦地下。粉碎“四人帮”以后,人们多么需要这样的好书啊!四川人民出版社不顾当时仍然存在着的“四人帮”极左的影响和加在烈士头上的“叛徒”帽子,毅然派人到重庆去安排重印工作。他们认真进行了外调和访问,弄清了情况。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工作,终于解决了出版这本书的障碍,不仅把书重印出来,还促进了有关部门及时对十一个烈士落实了政策。
老舍名著《四世同堂》的出版,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他们的胆识和远见。粉碎“四人帮”后,有一种看法认为,本书没有反映抗日战争的本质,也没有塑造突出的英雄人物,且解放后一直没有再版,担心出后会担风险,但四川人民出版社的同志重新翻阅了原作,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分析,发现这本书虽有不足之处,但总的倾向是抗日的,爱国的,在艺术上有鲜明的特色,表现了抗战时期北平生活的真实,并且刻画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是一本好书。尽管当时没有权威的肯定结论,他们仍决心出版,并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这本被埋没了一代人时间的名作,得到了新生。
同样,许多著名的老作家,当他们在粉碎“四人帮”后,刚从关押、诋毁中解脱出来不久,还和外界很少往来时,接待的第一个约稿的出版社,便是四川人民出版社。
许多类似的事在文艺界流传着:一位作家在外地生病了,出版社派出专人去看望,同时征求作家对改稿的意见;一些老作家出国访问需要带去新作,他们在短期内就印出装帧精美的新书送到作家手中;有的作家,在他们那里出版过书,以后又在其他出版社出书,他们仍然友好相待,继续送书送资料;一批青年作者生活基础不厚,他们出钱出人,组织作者下厂下乡体验生活……
是什么精神支持着他们呢?那就是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从大处着眼的精神。他们在三年中,就出版了255种文艺书籍,其中有89种销到了国外。他们出的一些书,不仅质量较高,装帧也比较精美。
一位著名的老作家热情而形象地称赞四川人民出版社:“你们是出版家,不是出版商”。这是他们具有的那种从大处着眼的精神,发之于心,见诸于形的必然结果。
本报记者 于竞祁


查看完整版本: [-- 把出版社办成作者之家——访四川人民出版社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