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服装生产经营管理体制应当改革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1年05月 -> 服装生产经营管理体制应当改革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钟青文 1981-05-26 00:00

服装生产经营管理体制应当改革

第3版()
专栏:

服装生产经营管理体制应当改革
钟青文
我国的服装工业生产,一直沿用五十年代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商业带料加工的办法:面料掌握在商业批发部门手中,面料的选择,加工的时间和数量,以及品种、样式、花色规格,都由商业部门决定,产品由商业统购包销。这种办法使得服装企业和基层商店都不能按照市场的需要和变化,灵活地安排生产和销售,被统得死死的,产销之间的矛盾很突出,城市人民“买衣难”、“做衣难”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党的三中全会以后,山东、辽宁等省,从有利于调整,有利于发展生产、满足人民生活需要出发,在服装生产经营的管理体制上,进行了初步的改革,调动了工商企业的积极性,加快了服装生产的发展,搞活了市场,是利国利民利工利商的好办法,为服装工业的发展走出了一条新路。
随着生产的发展,劳动就业的扩大,人民生活逐步改善,对服装的要求不但数量大,而且面料质量要好,款式要新,花色品种要丰富多采,原来那种带料加工的办法越来越不适应,结果形成一方面商业加工的大路货服装成批积压,另一方面群众在市场上又难以买到合意的成衣。服装一积压,商业部门就减少和停止加工,迫使一些服装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据统计,1978年山东省服装产量低于1977年,而1979年第一季度全省服装产量又比1978年同期下降28%。全省二轻服装企业有三分之一以上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企业亏损,有的发不出工资。山东等省服装生产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工作,就是在这种困难的局面下开始的。各地情况表明,改革以后产销形势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服装企业生产欣欣向荣,服装产量比改革前都有大幅度增长,服装销售商店也从积压变为供不应求。
据统计,山东省去年服装生产比前年增长53%,其中内销成衣比1979年增长85%,比改革前的1973年至1978年平均增长数提高了十倍多。服装成衣质量提高,合格率达到99.7% ,花色品种由一千多种增加到三千多种。市场销售旺盛,全省年底服装库存只有173万件。其他省市情况也很好,去年同1979年相比,服装产量辽宁增长34.2%,江西增长一倍,而且质量显著提高,花色品种增加,充分显示了服装生产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的积极作用。
这些省在服装生产经营管理体制上的改革,主要有三项内容:
一、纳入国家计划,按市场需要组织生产。我国服装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服装企业的数量越来越少,1957年全国轻工系统服装缝纫企业有21,000个,到1979年底只剩7,102个,其中生产服装的企业比1957年减少了三分之二。1979年全国轻工系统生产的内销服装,按全国人口平均只有半件多一点,去年虽有增加,但“买衣难”的局面并未改变。当前,服装生产和流通的商品化日渐扩大。据统计,国际市场上服装贸易额1970至1978年增长了3.4倍,出口额从62.9亿美元增加到279亿美元。我国1979年成衣出口占成衣总数的近40%,行销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在轻工出口产品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国内市场上,以山东潍坊市去年举办的春季服装展销会为例,在成交的六十多万件服装中,本省其他地区的占61%,还有部分销往外省。此外,北京、上海生产的服装流通范围更大,除大部分出口外,内销中也有三分之一被全国各地的人买去。所以,不能用老眼光看问题,把服装视为地产地销的小商品。山东省破除了这个旧观念,勇于改革,这是一个重要的转变,为服装工业特别是发展成衣生产提供了条件。
二、直接供应面料,解决纺织工业与服装工业长期不能直接见面、产需脱节的问题。布对服装来说是原料,是中间产品,从人民需要看,服装才是最终产品。服装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布料的花色品种是根据服装生产的需要来安排的,服装企业按照市场需要的面料花色、质量,到纺织企业定购。我国多年来的办法却是产需脱节,布料的生产和供应完全由商业批发部门控制,服装企业对面料没有选择的余地,对生产产品的品种、数量没有自主权,只能来什么面料加工什么产品。结果产品不对路,男女老少服装只有“老三色”,甚至一个面孔。这成了成衣服装生产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山东省实行服装面料由纺织企业直供后,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服装的产销大幅度增长。这说明产销直接见面,不仅可以减少中间环节,而且面料更适合服装生产需要,使纺织工业能为服装工业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
三、实行厂店挂钩,产销结合,把生产和市场都搞活了。实践证明,山东等省服装生产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的效果是好的。但有些同志因循守旧惯了,对改革总感到不如意,反对的理由:一是说服装面料直供“违反统购统销政策”。其实这是不能成立的。把布料做成服装供应市场,照收布票,并没有改变棉布定量供应的办法,只是改变了供应形式,产品销售由独家经营改为产销结合、多种渠道,扩大了流通。这正好体现了中央再三强调的要把经济搞活,把市场搞活的精神。怎能认为只有商业批发部门独家经营才是统购统销呢?如果说在改革中个别企业因缺乏经验,在收缴布票时出了点小的差错,根本不是改革本身的问题,也是可以纠正的。而且据了解,有关工业部门对布票收缴做了严格规定,并没有发生什么大问题。二是说改革使“商业利润转移,国家收入减少”。商业利润是转移了一点,但国家并未减少收入。据测算,山东省1980年服装面料实行直供后,由商业批发部门转入工业部门的利润为1,000万元,其中留给纺织企业500万元,转入服装行业500万元,而1980年全省生产内销成衣服装企业实现的利润是3,152万元,扣除商业转入的500万元,仍有2,600万元,比改革前的1978年增加85.8%,除服装企业利润增加外,去年还上缴国家工商税和所得税3,310万元,比1978年增长85%以上。从商业部门看,批发部门的利润虽然减少了,但由于服装成衣销售量大幅度增加,商业服装销售利润大大增加,算总账商业利润也是增加的。不能认为只有国营商业上缴的利润才叫国家收入,而国营工厂、集体企业上缴的税金却不算国家收入。


查看完整版本: [-- 服装生产经营管理体制应当改革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