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根在大陆——访闽南台湾同胞的故地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1年08月 -> 根在大陆——访闽南台湾同胞的故地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黄必贤 黄少波 孟仁泉 1981-08-30 00:00

根在大陆——访闽南台湾同胞的故地

第8版()
专栏:每周画刊

根在大陆
——访闽南台湾同胞的故地
近几年,在台湾出现了一种“寻根”的热潮,一些报纸、历史研究机构和文人学者,纷纷以“根”为题,查考台湾人民的祖籍,论证台湾文化风俗的起源。台湾民间谒祖祭典等思念祖先和故土的活动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据报道,今年农历三月十一日在台南县学甲镇举行的谒祖活动,参加者达十万之众。台湾同胞寻找和思念的“根”在何处呢?就在祖国大陆。
福建沿海的泉州、漳州一带是台胞重要的“根”地之一。这里与台湾隔海相望,一水之距。据有关史料记载,远在南宋以前,已有福建沿海人民移居台湾,和当地人民一起共同开发美丽的宝岛。元、明两代,泉州、漳州移民相继不断,清代初期达到高潮。清光绪年间有文字记述说:“台湾之民,漳(州)泉(州)两府,十居七八,广东之潮州、嘉应州十居二三,民心团结,忠勇可用。”由此可见闽南与台湾间密切的“地缘”和“血缘”关系。闽南人移居台湾后,代代相传,也就成了台湾的本地人。他们时刻不忘祖家。他们的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仍和大陆一脉相通。几百年来,不断有成批的台湾同胞到闽南寻根认祖、探亲访友、贸易通商、进香拜佛,往来十分频繁。在泉、漳一带留下的许多遗物和遗迹,是闽台人民源远流长的亲密关系的见证。(附图片)
上图为福建龙海县白礁村慈济宫,又称白礁祖宫。明代末年随郑成功到台湾的白礁村人,在台南县学甲镇也建立了一座慈济宫。三百多年来,学甲镇台胞年年举行“上白礁”谒祖祭典活动,怀念祖国大陆。左图是台湾报纸刊登的今年农历三月十一日学甲镇“上白礁”活动的场面。
泉州市文管会收藏的一些族谱,记载着泉州一带人民移居台湾后在彰化、台北、淡水、新竹各地生子传孙,读书进职,从军立业的情况。
泉州开元寺保存的一口铸于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的大铁钟,上面铸有“鹿港郊公置”字样及泉州与鹿港(台湾西部的一个港口)经商的46家商号的名称。它是闽台贸易往来的历史见证。
台盟大连市支部秘书长蔡洪振先生(右),当年告别亲人时,父亲嘱咐他到大陆后务必寻找祖籍,地址是福建省泉州府晋江县东石乡第十都(明清时代的建制)。去年,在有关部门帮助下,蔡洪振实现了父亲的嘱咐,找到了祖籍。
出生于台北的福建漳州市芗剧团演员钱天真(前)在演出前化装。芗剧流行于漳州一带,与流行于台湾的歌仔戏同源于闽南的锦歌等民间曲艺,很受闽南及台湾人民喜爱。
闽南人到台湾后,往往将他们开发的地方沿用大陆祖地的名称。如台北的林口村,高雄的内坑村,台南的苏厝村,嘉义的东石村,都是沿用福建晋江乡里的村名。地名里饱含着移台同胞的思乡深情。图为今日晋江东石村。老人们说,台湾东石村同晋江东石村是骨肉相连的。
福建晋江县安海安平桥,是我国古桥梁中著名的长桥,也是台湾海峡两岸人民心中的金桥。许多由安海移居到台湾的人,经常回到这里谒祖认亲。桥的中亭上还记载着他们对修缮安平桥的贡献。
(黄必贤 黄少波
孟仁泉摄影报道)


查看完整版本: [-- 根在大陆——访闽南台湾同胞的故地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